应用

地图文化及其价值

字号+ 作者:王家耀 来源:地图杂志 2015-11-23 17:12 我要评论( )

“地图”与“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两者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类创造的财富。这是两者的共同性。

1-1511231FQ7.jpg
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擎天神,因反抗宙斯失败,被罚在世界最西处用头和手顶住天。欧洲人多以他的画像装饰地图集的封面,由此称地图集为“阿特拉斯”

地图是国际上的三大通用语言(音乐、绘画、地图)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为“国际地图年”,充分说明了地图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地图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载体,“地图构建世界,而非复制世界”,这就是地图的魅力所在。

 

地图文化作为一种科学文化,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图历史、地图哲学、地图产业等密切相关,对探讨地图演化规律,推动地图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就是研究地图文化的目的。地图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以文化视野诠释地图,用地图解读文化。

 

地图与文化

 

地图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地图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地图活动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面貌。可以认为,地图活动已经形成了特殊的亚文化,我们把它叫作“地图文化”。

 

就构词法而言,“地图文化”由“地图”和“文化”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地图文化”既不全等于“地图”,又不全等于“文化”,它是“地图”与“文化”的交集。地图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现象。

 

1-1511231FR0.jpg

《南瞻部洲万国掌果之图》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日本的佛教观世界地图

 

“地图”与“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两者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类创造的财富。这是两者的共同性。

 

“地图”与“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主体的差异,文化的主体既可以是人类的全体,也可以是某个社会群体;而地图的主体仅指社会中特殊的群体——地图共同体(设计者、制作者、使用者等)。

 

其二,主体行为的差异,文化概念中的主体行为广泛;而地图主体的行为相对集中,一般限定在以地图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范围之内。

 

地图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的地图所承载的相应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地图“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和地图“资料(数据)获取—处理(生产)—应用”产业链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地图文化的特性

 

地图文化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渗透性、大众化、审美性等特性。

 

第一,地图文化具有时间性(时代性、时限性、时效性)。从时间尺度上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图文化形式,因为不同时期的地图文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以“工具—材料”为主要引领的发展阶段,到以“动力—能源”为主要引领的发展阶段,再到以“信息—网络”为主要引领的发展阶段,现在正在进入以“生命—智能”为主要引领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地图演化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古地图的萌芽、兴起和发展,到工业社会基于大规模三角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照相平板彩色印刷技术应用导致的地图生产工艺的变革,再到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电子)地图、网络地图、移动地图、知识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地理环境的历史性和根本性变革。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是地图演化的充要条件。

 

第二,地图文化具有空间性(地域性、地理性、地方性)。谈到地图的起源,学界和业界都有一个共识:地图有着几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同样悠久的历史,即“文图同源”。

 

人类最早的文明有五个,从西向东依次是:地中海上的克里特文明或爱琴海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或哈拉巴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或远古中国文明。回顾地图发展史不难发现,古希腊的荷马地图、爱奥尼亚地图、埃拉托色尼地图、托勒密地图,映射着地中海上的克里特文明或爱琴海文明;埃及尼罗河的季节性泛滥诞生的原始地图映射着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巴比伦人在陶片上绘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巴比伦地图映射着两河流域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古代测量的原始地图映射着土著达罗毗创造的哈拉巴文明;我们国家在黄河流域的堤防和灌溉工程兴建中出现的汉代黄河水道图映射着黄河流域文明或远古中国文明。

 

1-1511231FR1.jpg

清乾隆年间的《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图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地图文明同人类文明一样,都是通过“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双重作用,在时间的坐标上,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形态嬗变,在空间的坐标上一次又一次地扩展地域的范围,由小到大,直到在全球逐渐发展起来的。

 

正是由于这种“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双重作用,今天的地图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三大通用语言之一,其中最古老的当属地图。地图的数学基础趋于一致,地图符号和表示方法趋同,地图表达复杂地理世界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功能也是共同的,地图是知识的表达。

 

第三,地图文化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地图文化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地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学思想之一,是表达复杂地理世界的最伟大的创新思维,具备了科学表达非线性复杂地理世界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本质功能,与线性文字表达方式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于是有人说:地图的最初使用必然会在思想领域引起一场革命。

 

地图文化还可以反映科技进步。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古地图演化的进程,出现了把地球视为圆球,测量地面点的经纬度、采用地图投影经纬线网制图法绘制的“世界地图”;15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航海的墨卡托投影海图;19世纪的科技发展成果,导致了地图测量与绘制水平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浪潮,导致地图制图技术的变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地图演化与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

 

第四,地图文化具有整体性和渗透性。地图文化的整体性和渗透性源于地图的整体性和文化的渗透性。地图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知识链”和地图“资料(数据)获取—处理(生产)—应用”的“产业链”,是一个多因子、多单元、多功能的动态系统,即地图的整体性,特别是表现在地图集当中。地图文化的整体性的体现,通过“动态系统”中的统一协调方法和技术来解决。

 

地图文化的渗透性,指地图文化既无形而又强有力地渗透到地图的“动态系统”的每个环节,这就形成了地图科学文化、地图技术文化、地图工程文化、地图产业文化。地图文化的渗透性,还表现在其社会性,虽然无形,但无处不见、无人不用,这是由地图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决定的。

 

1-1511231FR1-50.jpg

吉田初三郎的鸟瞰图

 

地图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正如有人说的:“一个时代和一种文化没有任何形式的地图,是难以想象的。”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新书《地图与疆域》中所说:“地图应该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概念,疆域则是现实世界。我试图弄明白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我们不了解的事情。” 有人甚至问道:“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没有地图的世界吗?”同样,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没有地图文化的世界吗?

 

第五,地图文化具有大众化的特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大众的、世界的,地图文化尤其如此,这是地图文化的渗透性决定的,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的地图文化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从根本上讲,地图文化的大众化源于地图的大众化。

 

第六,地图文化具有审美性。地图制图工作者对美(艺术性)的不断追求,反映了地图文化的审美性特性。对于地图而言,美不但表现在地图作品外观的“形态美”和“形式美”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地图作品的外部形式与地图内容、功能统一的“和谐美”、“愉悦美”的感受上。

 

地图文化的审美性特性表现在地图(集)设计、地图(集)编绘、地图(集)印刷、地图(集)装饰等各环节。

 

地图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变迁

 

地图文化的形成,与时代特征、地域(国家、民族)特征、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原始地图文化、古代地图文化、近代地图文化、现代地图文化。

 

地图文化是依赖于人类地图群体的社会性,通过地图、文献记载、媒体传播、地图生产等方式传承的。

 

1-1511231FR2.jpg

中世纪T-O地图(1280年)

 

地图文化具有变迁性,古代地图文化不等于原始地图文化,近代地图文化不等于古代地图文化,现代地图文化不等于近代地图文化,后者都是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的发展的。这就是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

 

地图文化传承中出现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同社会演变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密切相关。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看,社会的演化具有连续性和不可穷尽性。但从局部角度看,在连续的社会演化过程中出现某种类型的“拐点”或不连续性也是可能的。人类历史上的那段中世纪黑暗时期就是一个例证,由于宗教的支配地位,地图不再是反映地球知识的科学方法,而成为神学著作的插图,使托勒密的《地理学》在欧洲被埋没了1000多年。

 

地图哲学与地图文化、地图演化、地图史

 

作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地图世界观的哲学,地图哲学是关于地图同其对象、地图同制图者、地图同用图者、制图者同用图者、地图同地图之间关系的总体性思考,是关于地图设计、生产、应用和地图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根本观点和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地图哲学是地图人(地图活动共同体)的智慧的源泉。

 

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反思过去,而且还要前思未来;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造世界;不仅要研究理论,而且还要指导行动。地图哲学亦如此。

 

1-1511231FR2-50.jpg

 

1-1511231FR6.jpg

艺术家Ewan David Eason制作的迪拜和香港艺术地图

 

地图哲学研究和地图史研究是互相促进和紧密结合的,没有地图哲学的地图史是盲目的,没有地图史的地图哲学是空洞的;同样,地图哲学与地图文化、地图哲学与地图演化也有类似的紧密关系,地图哲学与地图文化相结合,就产生了古代、近代、现代地图文化发展史,地图哲学与地图演化相结合,就可得出具有哲学思维的关于地图演化的规律。显然,地图演化与地图史的结合可以使两者的研究都得到发展,地图演化着重地图在时间和空间的演进规律,而地图史着重地图史料考证。地图文化、地图演化、地图史的研究,都需要地图哲学的指导,都需要地图哲学的思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地图是一门充满哲学思维的科学。从地图演化过程的历史长河看,地图正是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前进的。

 

 

作者简介

 

 

王家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从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最先在国内创办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地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GIS帝国网站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及图像版权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

1.GIS帝国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高德地图:2019年平安春运安全出行指南

    高德地图:2019年平安春运安全出行指南

    2019-01-25 17:09

  • 日本官方公布"核废料"填埋区地图,看完触目惊心!

    日本官方公布"核废料"填埋区地图,看完触目惊心!

    2017-08-03 08:11

  • Google公布其首张污染数据地图

    Google公布其首张污染数据地图

    2017-06-06 14:37

  • 日本政府拟提出核垃圾地图 推进核污染清理工作

    日本政府拟提出核垃圾地图 推进核污染清理工作

    2017-05-04 10:59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