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81回复:1
前5名全落榜 武大“免试研究生记分改革”遭质疑
10月16日,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年“推荐免试研究生(下简称推研)”的名单最后水落石出的日子。但如之前所闻的那样,全院新闻、广电等6个专业中学习成绩排在全系前5名的几名同学都落榜了。按往年武大“推研”的考核标准,他们应该铁定榜上有名,可今非昔比,学院今年在全校率先启动的一场“推研记分改革”击碎了他们的美梦。而另一个让他们无法接受的事实是,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却借记分改革“投机取巧”顺利过关。
记分改革“炮制”推研“大冷门” 国庆节前,当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年推研的总成绩第一次公布出来时,全校上万名学生顿时一片哗然,校网BBS中更是评者如潮!在他们看来,这是今年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爆出的一个大冷门。 公布的总成绩结果显示: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广告三大专业学习成绩前3名共8位同学(一名未申请)全部落到3名以后。新闻专业原本平均成绩位居21名的同学以103分高居榜首,原24名一跃第二,广告、广电专业原成绩第一名的现已降至第五……。这意味着那8名原本在推研中胜券在握的同学至少有一大半会绝对出局。 10月8日上午,武大桂圆3号楼宿舍区内,新闻学院的汪蕊神情黯然地告诉记者:“学院推研的计分工作太不公平,我们不反对学院在学习成绩之外加上科研和社会活动的记分,但评分细则的不合理、加分过程中学院对暗箱操作现象的不查不纠,使推研结果甚为荒谬,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按惯例,各高校在实施推研工作时都应遵循学习成绩为主的原则,但今年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启动了一项改革,这项改革的总体制定者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实行的是按综合成绩记分排名录取,目的是改变以往推研只重学习成绩不管学生综合素质的片面录取方式。” 所谓按综合成绩记分排名,即除开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科研、社会活动两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三方面都以记分的形式形成最后的总成绩。具体计算方法为:学习成绩占70%;科研情况占20%;社会活动占10%;奖学金附加分若干。推荐校内外免试研究生都按四者最后累计得分排名录取。“但就是这个我们认为很合理的改革举措在第一次实施中就出了问题。”张院长感到有点无辜。 同学们的意见是:虽然学习成绩不是衡量素质的惟一标准,但不可否认,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但这次的考研记分却把成绩下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改革改了学习成绩的首要地位 有同学详细向记者介绍了他们认为不公平的改革记分细则。“学院推研的评分细则表面上以学习成绩为重,占70%;科研和社会工作为辅,分别占20%和10%,但实施起来却是大相径庭。” 据介绍,这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在平均之后普遍就只有几分甚至不足一分的差距,然后把这个分数再乘以70%,差距则更小。但改革的计分细则中却规定,学生发表一篇论文加分多则30分,少则20、15、10分不等,拿这个分数的累计之和乘以20%后再计入总分,就会产生2至6分的差距,把这个分数再换算为学习成绩后,得出的结果就相当于一篇论文等同于三四年来平均每门成绩有2至8分的差距,总成绩上自然就是上百分的差距了。 不仅如此,细则中还规定,获得校级以上竞赛奖励的同学加10到20分,身为校学生会等干部的加15分、10分……,也就是说,即使乘以10%,其中任何一项也能抵消别人成绩中2到3分的优势。 学生们一致认为,这种改革的记分办法使“推研”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贬再贬,从而导致了广告、广电、新闻这三个专业的学习成绩前3名者全部落马的事实。 谁在评分中弄虚作假? 10月9日,新闻系一位了解事件因果的教授告诉记者:“评分的比重是否适当?评分的方法是否科学?都有待商榷!”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直言:“问题的关键在于,除评分本身的科学性欠缺外,真正激起学生不满情绪的是学院表示对有学生在评分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无法追究。” 在总成绩中高居榜首者提供的“推研记分资料”是否属实?是全院几百名学生谈论的焦点。其中,新闻系小月是这场议论中最受关注的主角之一。 据记者查证,小月的学习成绩是78.762分,排第21名,在全系只能算是中等,折合70%后为55.133分,但是她的总评成绩却高达103.633分,居总评成绩第1名。论文的加分为她“扭转了乾坤”! 参加推研的同学向记者反映,小月的申报材料中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5篇,非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1篇,在省级报纸上发表的论文13篇。有5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有2篇论文在同一届“大赛”中获一等奖。这些科研成果使她在总评成绩中,仅科研一项加分就高达170分有余。 正是这些论文使原本毫无希望免试读研的小月脱颖而出,并技压群雄独占鳌头。平时无惊人之处的小月,在推研关键时刻怎会有如此惊人之举? 学院对“投机者”的查处难题 面对小月“著作等身”的论文,有同学向学院公开提出质疑:1.为什么她的5篇论文都发表在同一本刊物《新闻爱好者》(河南省报业协会主办)上?2.为什么她的论文所获奖项都由河南省报业协会颁发?3.为什么她的论文都大比例地发表在“增刊”上?4.为什么核心刊物连续好几期都刊发她的论文?5.为什么她的论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一系列论文数据库中都检索不到? 但学校没有给予任何解答! 10月8日,记者在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调阅了小月向学院提供的论文资料复印件,经学院黄佐斌副书记同意后,记者特别记录下了小月论文的标题。 小月在刊物上发表的5篇论文分别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报业经营管理企业化初探》、《党报高价发行的动因与困惑》、《浅谈入世后中国报业经济面临的挑战》。记者注意到这5篇论文均主要为小月独立完成,都发表在由河南省报业协会主办的《新闻爱好者》上,获奖证书的发放单位也是河南报业协会、河南新闻协会等。记者能看到的其他9篇论文也都是发表在《河南新闻出版报》上,同样是诸如《创新是理论宣传永保活力的源泉》、《怎样提高党报的理论引导水平》……等。 面对同学关心的这些论文的来源及真实性,黄佐斌副书记向记者坦言:“这个同学是河南人,其父是河南当地新闻界的一位主要领导,刚好她的论文又都是在河南刊物上发表的,所以就难免遭到质疑。” 黄书记没有否认小月在提供论文的过程中会有造假行为,但他表示:“这些宏观理论上的论文就是资深的记者和教授写出来的也不多。但我们不可能去查证,她提供了我们就要认可。” 据黄书记介绍,小月是一年半前才从哲学系转到新闻系的。在一年时间就有如此多的论文作品实在是让人惊讶。新闻系一位常年带研究生的教授面对小月的宏大论文及标题告诉记者:“一个毫无新闻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谈这些话题和完成这样的理论性著作几乎没有可能,这些论文剽窃的可能性非常大。”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昆副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表示理解,但他强调要查处有关学生还需要有铁证才行:“只要有哪个学生能提供出经公安检察机关认可的有效作假证据,我们就取消她的推研资格。如果到10月16日还没有,学院就要认可。但我们决不允许有学生私自去调查这件事!” 很显然,张院长提出要质疑者拿出“经公安检察机关认可的有效作假证据”,从操作难度上来说,这几乎是一个让所有质疑者都无法完成的难题! 张院长还向记者表示:“学生们因争上免试研究生闹得满城风雨,太影响学院的声誉,有些质疑只是学生的捕风捉影罢了。” 学生与学院对话之后 学生们认为,在整个推研的总成绩排名中,如果只有一名、两名同学在正当透明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那么只能说明是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不够高。但是,当这种现象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三个专业的前几名,都莫名其妙地败下阵来时,学院就必须反思一下这种规则的透明度与可操作性了! 面对学生沸沸扬扬的议论声,学院高层高度重视。9月28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几十位学生代表就推研中的标准与公正同院方领导进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正式对话,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昆亲自出面解答。 “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院里的所有主要领导还专门接见了学生代表。”院党委副书记黄佐斌告诉记者。 随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专题会议重新讨论后,针对某些不合理的推研记分规定进行了调整和重新公布。 但新闻系的汪蕊等同学仍然认为:“调整的收效甚微,基本维持原状,学校的意见很坚决,不会去查被怀疑的暗箱操作者。”有同学说:“现在学院门口布告栏中的‘公示’并无意义,说的是有疑问就提,有作假者就取消推研资格,可实际上反映了也是不闻不问。” 学生们呼吁:“我们要的是科学的标准和公正的规则,因为推研中被侵犯的不止是权益还有做学术的基本信念。”(注:文中所有学生名均为化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