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37回复:0
GIS技术助力全球扫雷行动
<font size="4"> 11月27日,第十一届《渥太华禁雷公约》缔约国会议正式开幕,截至目前,共有156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30年来,全世界共有100多万人因地雷和未爆炸物死亡或残疾,其中71%为平民,2%为儿童。近年来,在国际社会帮助下,雷患国扫雷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地雷造成的伤亡人数已大幅减少。
<br/><br/> 作为全球扫雷行动国际非营利性支援组织,日内瓦人道主义扫雷国际中心(以下简称:GICHD) 在扫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清除战争遗留爆炸物方面起到了领导者的角色。 <br/><br/> 1998年,GICHD得到了全球领先GIS软件和服务提供商--Esri公司的帮助,组建了GIS开发团队,并创建了一个基于专项数据库的应用程序,该程序集成了ArcGIS,可以为所有扫雷项目定制特定清理工作,目前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扫雷行动中起着核心作用,其被命名为扫雷行动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MSMA)。 <br/><br/> IMSMA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扫雷组织更好地管理信息,通过正确的辨认雷区位置,以正确的顺序用适合的工具移除,GIS最终实现减少人类受伤的目标。大多部分雷患国的扫雷人员计算机知识有限,同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建立一个非常直观的系统,并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应提供几乎完全的灵活性。IMSMA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并且由于以上特点,使得它自然也适用于其他危机,如地震和洪水。GICHD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人Daniel Eriksson讲到,“未来, IMSMA将可以用于其它人道主义事业。除了标记雷区,还能通过核查数据库相关信息,决定哪些倒塌的建筑物应该首先重建等。” <br/><br/> 目前,IMSMA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有几个国家陆续宣布扫雷行动获得成功。Daniel Eriksson说:“在帮助雷患国更快地清除危险物品方面,我们有很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利用GIS解决人道主义援助问题方面,我们用到的仅是GIS的很小一部分,GIS在帮助我们完成工作上,还有很大的潜力。” <br/><br/> </font><center><font size="4"><img title="GIS技术助力全球扫雷行动" border="1" alt="GIS技术助力全球扫雷行动" src="http://images.enet.com.cn/2011/1202/58/8242675.jpg"/></font></center><br/><br/><font size="4"> 上图显示了危险区域,下图为需要释放的土地。根据不同威胁类型和图层将原区划分为几个小区域。从而决定采取何种扫雷策略、使用不同扫雷工具和人力资源等,达到提高扫雷效率,减少人类伤害的目的。</fo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