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991036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25
  • 发帖数5916
  • QQ14265545
  • 铜币29667枚
  • 威望216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GIS帝国铁杆
阅读:65回复:0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向好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4-12-03 20:11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向好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4)》解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 李维森
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地理信息产业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体发展回升向好,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从业单位超过22万家,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充分展现出地理信息作为战略性数据资源的价值。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市场预期积极向好
2023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企稳回升,从业单位数量保持增长。截至2023年末,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约22.3万家,同比增长15.1%,市场主体总量稳步壮大。2023年新登记市场主体约4.2万户,同比增长3.6%。我国现有测绘资质单位21008家,比上年末增加2508家,同比增长13.6%。其中甲级单位有2076家、乙级单位18932家,同比分别增长12.1%、13.7%。
此外,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增加,市值涨幅明显超越大盘。截至2023年末,我国主营业务包括地理信息及相关业务的上市企业有77家,龙头企业规模稳步增长,2024地信百强企业全部业务营收总额1010.4亿元,同比增长6.3%。中小企业盈利有所提升,专精特新发展成效显现。在全国1295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共有地理信息企业276家,占比2.1%。
创新发展再攀高峰 成果丰硕蓄力前行
2023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再创佳绩。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0项地理信息相关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地理信息相关专利授权数超过1.36万件,较2022年同比增长22.8%。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技术融合步伐加快,创新产品精彩纷呈。具体体现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开发能力增强,实景三维软硬件一体化方案更加成熟,遥感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落地引领创新方向,电子地图导航、驾驶智能化升级,测绘仪器装备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等。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筑牢时空数字底座
一是北斗服务性能再获提升,国际化市场化加速推进。截至2023年底,中国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增至48颗,包括15颗北斗二号卫星、33颗北斗三号卫星。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2023年申请入网的300多款智能手机都支持北斗定位,北斗在国内导航地图领域已占主用地位。
二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升级,高精度定位应用更普及。2023年7月,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完成全面安全升级,覆盖全部3700个北斗地基增强站。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约32000座。北斗高精度定位日渐成为车载终端、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标配,推动高精度定位商业化应用走入更多领域。
三是商业遥感卫星发展迅猛,不断拓展应用服务场景。截至2023年末,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共发射467颗,在轨工作卫星数量443颗。2023年新增在轨民用遥感卫星149颗,商业遥感卫星累计发射超过329颗,在轨工作卫星数量323颗,在民用遥感卫星中占比达72.9%,是公益卫星的2.7倍。在国土勘察、地质调查、海监海事、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治理、智慧交通、水利水务、精准农业、应急管理、气象服务、测绘制图、保险理赔等领域,卫星遥感应用场景不断增加。同时,卫星遥感应用正加速走进人们的生活,从服务于专业用户和政府用户逐步扩展到大众用户。
四是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显著,转型升级建设正式启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已经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互联网地理信息公共资源。截至2023年,在线地图系统注册用户超过95万个,支撑各类应用超过85万个,日均地图服务请求超过10亿次,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科研教育、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民政、气象、地震、住建、能源等行业或部门,成为这些部门或行业“用得上、离不开”的基础平台。2023年3月,《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试点技术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标志着新一代天地图平台建设正式启动。
五是新型基础测绘建设加快,实景三维建设成果显著。在顶层设计方面,初步确立了以现代测绘基准、实景三维中国、实景三维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基础测绘业务格局,新型基础测绘产品、技术和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实景三维中国总体设计方案、实景三维中国知识体系等研究成果。在试点实践方面,除设立北京、上海、山东、广西、宁夏、武汉、西安、贵阳、徐州、嘉兴(含嘉善县)、株洲等11个国家级试点外,湖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也自行开展了省级试点。在新型产品模式设计、数智化建模生产、实体化集成管理、知识化服务赋能以及生产组织模式再造、协同建设及联动更新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创新突破。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推进。在地形级实景三维建设方面,已全面建成覆盖全国陆地国土的10米格网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在地市级实景三维建设方面,已有26个省(区、市)的264个城市开展了约5.52万平方千米城市三维模型建设,在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截至2023年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实景三维建设纳入基础测绘规划、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或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规划,10个省份出台通知推进本地实景三维建设,21个省份编制了实景三维建设实施方案。
六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驱动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具有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共199所,具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160所,具有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有71所,具有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有23所;具有测绘地理信息类硕士点、博士点的院校均达50余所;开设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近300所。每年培养的测绘地理信息类本科和硕士、博士毕业生总数约4万多人,测绘职业技术人员约2万多人。大量地理信息相关职业具有数字化、绿色化的特点,说明地理信息产业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融合创新大有可为
2023年以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已经融入了电力、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基础设施,带动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智能电网、共享经济等融合型新业态发展。地理信息服务正连接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消费行为,地理信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时空底座支撑,地理信息融合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未来,在国家数字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地理信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作用将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数字中国建设将更加凸显地理信息的作用和地位,美丽中国建设将全面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将增添地理信息应用新场景,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地理信息成为科创重点,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将开创产业发展新格局,低空经济万亿级新市场带来新机遇。
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从供需两侧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从需求侧看,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将加大在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新型基础设施、新兴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的行业、部门、法人、个人使用时空信息的场景更多、频率更高,以地理信息为基底的数据集成和分析的市场需求将更加旺盛。从供给侧看,围绕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资本、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配置及流通机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将促进地理信息产业与关联行业的融合创新、协同发展。
喜欢0 评分0
没钱又丑,农村户口。头可断,发型一定不能乱。 邮箱:gisempire@qq.com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