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751回复:1
[转帖]下面的信息相信对想考研究生的人有用
第15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br> (GEOINFORMATICS'
2007)<br> 地图学、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与和谐社会<br> 中国南京,2007年5月26~28日<br> (二 号 通 知) <br>自CPGIS于1992年成立以来,历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理信息</p> <p>科学专家学者提供了聚集一堂交流思想的宝贵机会。第15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p> <p>将在2007年5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地图学、空间分析、可视化技</p> <p>术与和谐社会”。本届会议也是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创办50周年纪念和CPGIS 成立15周年</p> <p>庆典的重要活动之一。热烈欢迎各界人士参加,并交流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原理、</p> <p>方法、解决方案等各种议题,为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描绘蓝图。所有被录用的文章</p> <p>将收录在一张光盘上。会后还将有条件地选择部分文章,经评审通过,结集出版(SCI或E</p> <p>I检索)。</p> <p>会议组织者和主办单位</p> <p>南京大学<br>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br>美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专业委员会<br>美国地理学会GIS专业委员会<br>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br>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p> <p>协办单位</p> <p> 待定</p> <p>承办</p> <p> 南京大学</p> <p>会议语言</p> <p> 英语</p> <p>会议主题</p> <p> 地图学、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与和谐社会</p> <p>会议议题<br> <br> 会议面向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所有方面,涵盖理论、技术和应用。大会议题主要涉及<br>以<br>下一些领域: <br> 地图学理论与应用<br> 制图综合<br> 地图数据模型<br> 空间数据表达与可视化<br> 地理信息科学<br> GIS理论与算法<br> 空间数据误差与处理<br>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br> 遥感信息提取<br> 卫星定位技术与新测量技术<br> Web GIS<br>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br> 政府GIS<br>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br> 数字地球<br> 气候变化与 虮浠?<br> 环境与健康GIS </p> <p>奖项与论坛</p> <p>除了会议的常规报告,为鼓励与会的学生和青年学者,本次会议特别组织以下两项活动:</p> <p><br> 最佳学生论文比赛<br> 学生论坛</p> <p>会议地点</p> <p>南京大学科技馆报告厅</p> <p>重要日期</p> <p> 事 件 日 期<br>摘要 截稿 日期 2007年3月31日<br>摘要接受通知日期 2007年4月5日<br>提前注册截至日期 2007年4月10日<br>论文全文截稿日期 2007年5月15日<br>会议 召开 时间 2007年5月26 ~ 28日</p> <p>摘要提交</p> <p>会议热忱欢迎您的来稿。所投稿件必须是英文原创同时没有投稿其它刊物或会议。在递交</p> <p>全文前,请先提交详细摘要,字数控制在800-1200字之间。请用适于Windows PC的Word文</p> <p>档排版,以电子文档投稿,提交至<a href="mailtgis2007@nju.edu.cn" target="_blank" >gis2007@nju.edu.cn</a>。摘要必须包括:<br> 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姓的首字母大写)、报告形式(口头或墙报)<br> 作者的联系方式(单位、部门、详细地址、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p> <p>全文提交</p> <p> 论文长度为8~12页,低于8页将不予接受,超过12页超出部分将逐页收取版面费</p> <p><br> 论文全文格式要求和模板请参照会议网站公布信息执行</p> <p> 被接受的论文至少应有一位作者参加会议;否则该论文将不被收录到出版文集中</p> <p><br> 被EI收录的会议论文集将在年内出版</p> <p> 被SCI收录的会议论文,将另行通知办理修改、费用等事宜</p> <p>主题报告</p> <p>本次会议将邀请著名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p> <p>会议安排</p> <p>本次会议包括主题报告、全体会议、分组会议和其它活动</p> <p>会后考察</p> <p>本次会议将在2007年5月29~6月2日安排会后考察<br> 考察路线1:黄山-千岛湖-杭州<br> 考察路线2:无锡-苏州-上海<br> 考察路线3:南京</p> <p>会议荣誉主席</p> <p>陈述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br>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部长<br>国际指导委员会<br>M.F. Goodchild,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br>Michael Batty,英国伦敦大学学院<br>John R. Townshend,美国马里兰大学<br>Arthur Cracknell,英国旦地大学<br>Robert MacMaster,美国明尼苏达大学<br>Harvey Miller,美国犹他大学<br>Kate Beard,美国缅因大学<br>Philip Howarth,加拿大滑铁卢大学<br>李德仁,武汉大学<br>高 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br>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br>王家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br>李小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br>叶嘉安,香港大学<br>刘纪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br>陈 军,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br>张国成,国家遥感中心<br>金逸民,国家遥感中心<br>俞立中,华东师范大学<br>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br>廖 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br>承继成,北京大学<br>黄杏元,南京大学<br>钟耳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p> <p>会议主席</p> <p>陈镜明,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国际地球<br>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p> <p>技术委员会</p> <p>主席<br>徐 冰,美国犹他大学<br>李满春,南京大学</p> <p>成员<br>班艺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br>鲍曙明,美国密西根大学<br>卞 玲,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br>Cynthia A. Brewer,美国宾州州立大学<br>戴永久,北京师范大学<br>党安荣,清华大学<br>冯学智,南京大学<br>龚健雅,武汉大学<br>宫辉力,首都师范大学<br>宫 鹏,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br>李 斌,美国中密西根大学<br>李占清,美国马里兰大学<br>李召良,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br>李志林,香港理工大学<br>梁顺林,美国马里兰大学<br>林 珲,香港中文大学<br>刘 敏,华东师范大学<br>刘耀林,武汉大学<br>闾国年,南京师范大学<br>Mei-Po Kuan,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br>孟丽秋,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br>Michael Leitner,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br>Ming-Hsiang (Ming) Tsou,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br>Peter Shih,台湾国立交通大学<br>齐家国,美国密西根大学<br>齐清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br>邱 方,美国德州达拉斯大学<br>Robert Weibel,瑞士苏黎士大学<br>盛永伟,美国加州洛衫矶大学<br>施建成,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br>史文中,香港理工大学<br>史照良,江苏省测绘局<br>孙国清,美国马里兰大学<br>陶 闯,美国微软公司<br>唐新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br>王法辉,美国北伊利诺大学<br>王今飞,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br>王 乐,美国德州州立大学<br>王英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br>邬 伦,北京大学<br>吴信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br>薛 勇,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br>殷永元,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br>张新长,中山大学<br>周成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br>周启鸣,香港浸会大学<br>朱阿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br>佐藤充,日本PASCO株式会社</p> <p>组织委员会</p> <p>主席<br>李满春,南京大学<br>居为民,南京大学</p> <p>成员<br>江 南,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br>龚越新,江苏省测绘局<br>汤国安,南京师范大学<br>丁贤荣,河海大学<br>蔡先华,东南大学<br>邱新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br>田庆久,南京大学<br>江 洪,南京大学<br>赵书河,南京大学<br>王结臣,南京大学</p> <p>会议秘书处<br>赵书河,南京大学<br>李 艳,南京大学<br>蒲英霞,南京大学<br>王 勤,南京大学<br>赵 博,南京大学<br>张 梅,南京大学</p><p>看完觉得好的话帮顶!谢谢<br></p> |
|
1楼#
发布于:2007-11-08 18:39
谢谢,东西挺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