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mon_nj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4-02-29
  • 发帖数57
  • QQ
  • 铜币122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2412回复:5

提取沙地的方法有几种?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1-13 15:32
<P>    <SUB><v:shape><v:imagedata src="./etm+shujudianxingdiwuguangpu.files/image005.wmz" title=""></v:imagedata></v:shape>如题</SUB></P>
喜欢0 评分0
gis
gis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16
  • 发帖数15951
  • QQ
  • 铜币25345枚
  • 威望15368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帝国沙发管家
  • GIS帝国明星
  • GIS帝国铁杆
1楼#
发布于:2005-01-13 23:22
<P><FONT color=#0000ff>看看这个,有没点帮助</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 </P><P><FONT color=#0000ff>一、海岸冲淤动态和海岸演化趋势</FONT>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卫星数据资料对海岸冲淤动态的研究已步入实用性阶段,尤其是在海岸带管理与开发规划所需的多时相大比例尺快速成图、冲淤速率跟踪监测和实时预报等方面发展迅速。因此,遥感资料(可见光、红外、微波)在海岸带管理与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家海洋局、国防科工委和海南省政府联合下达的任务,1994年夏在海口湾、南渡江三角洲、三亚市、文昌市邦塘湾等地进行了岸线演化趋势的调查。
</P><H3><FONT color=maroon>  1.波段选择和图像增强处理</FONT></H3>  为识别岸线冲淤变化特征及悬沙浓度变化等环境因素,必须选择有针对性的TM波段,以及设计合理的图像处理方案,从而达到改善视觉判读效果的目的。
  波段选择是以突出海水、悬浮泥沙、岸滩、岩性和植被的信息为原则。为此选用TM1(蓝色),TM3(绿色)和TM7(红色)三个波段合成的图像,其色调也与自然色颇为接近,便于图像的判读。由于海水和岸线是动态变化的,还需要选用多时相的图像,作动态分析用。
  利用TM7波段对水的光谱衰减最大的特点(水的亮度值近于零),将TM7波段图像变为二值图,即令水域部分的像元亮度全部变换为零,相应陆域的像元全部变为1,成为只有“0”和“1”两种值的图像,将此二值图作为水、陆划分的图像掩膜。
  然后将已划分成水、陆域的两幅图像分别进行亮度扩展,以求获得最大可能的动态范围的反差增强。
同时,为了更精确地进行影像对比,我们选择了海口、三亚及其邻近地区作1∶50000精校正影像图。精校正图像处理是指大比例尺(1∶50000)、指北方向、数值放大6倍,并在影像图上套置公里网格(2km×2km),以便对各地物进行量计。
<H3><FONT color=maroon>  2.海岸冲淤变化</FONT></H3>  从时隔两年的海口市影像图可发现南渡江三角洲及市区岸线有如下变化:
  (1)南渡江主河道东侧河口沙咀被冲蚀,即沙嘴顶部被侵蚀、缩短了200m;
  (2)亮肚村以北的河口沙咀向西延伸60m以上;
  (3)网口港以西、美丽沙以南已有近4km<SUP>2</SUP>水域回填成陆;
  (4)乌脚沙和美丽沙逐步合成一条沙坝;
  (5)秀英码头东侧大片土地由人工吹填成陆,成为海口市金融贸易开发区的基地。
  除上述岸线演变以外,还可明显看出疏港大道、滨海大道延线的拓宽,港澳工业开发区的扩建等变化。 <P><TABLE align=right bgColor=#fcf0da border=1><CAPTION><FONT color=purple size=-1><B>海水中悬浮泥沙有关统计数据</B></FONT></CAPTION><TR align=middle><TH colSpan=2 rowSpan=2><FONT size=-1>项 目</FONT></TH><TH rowSpan=2><FONT size=-1>S(mg/L)</FONT></TH><TH rowSpan=2><FONT size=-1>L<SUB>n</SUB>S</FONT></TH><TH colSpan=3><FONT size=-1>L-L<SUB>0</SUB>(mW/(cm<SUP>2</SUP>·sr))</FONT></TH></TR><TR align=middle><TH><FONT size=-1>TM2</FONT></TH><TH><FONT size=-1>TM4</FONT></TH><TH><FONT size=-1>TM7</FONT></TH></TR><TR align=middle><TD rowSpan=5><FONT size=-1>站号</FONT></TD><TD><FONT size=-1>5</FONT></TD><TD><FONT size=-1>251.0</FONT></TD><TD><FONT size=-1>5.525</FONT></TD><TD><FONT size=-1>16.9186</FONT></TD><TD><FONT size=-1>12.1987</FONT></TD><TD><FONT size=-1>1.4281</FONT></TD></TR><TR align=middle><TD><FONT size=-1>4</FONT></TD><TD><FONT size=-1>241.0</FONT></TD><TD><FONT size=-1>5.485</FONT></TD><TD><FONT size=-1>15.6262</FONT></TD><TD><FONT size=-1>10.4515</FONT></TD><TD><FONT size=-1>1.1218</FONT></TD></TR><TR align=middle><TD><FONT size=-1>2</FONT></TD><TD><FONT size=-1>212.0</FONT></TD><TD><FONT size=-1>5.357</FONT></TD><TD><FONT size=-1>14.9213</FONT></TD><TD><FONT size=-1>10.1999</FONT></TD><TD><FONT size=-1>1.1162</FONT></TD></TR><TR align=middle><TD><FONT size=-1>3</FONT></TD><TD><FONT size=-1>206.0</FONT></TD><TD><FONT size=-1>5.328</FONT></TD><TD><FONT size=-1>14.2163</FONT></TD><TD><FONT size=-1>9.2207</FONT></TD><TD><FONT size=-1>1.0235</FONT></TD></TR><TR align=middle><TD><FONT size=-1>1</FONT></TD><TD><FONT size=-1>192.0</FONT></TD><TD><FONT size=-1>5.257</FONT></TD><TD><FONT size=-1>12.9239</FONT></TD><TD><FONT size=-1>8.9896</FONT></TD><TD><FONT size=-1>1.0107</FONT></TD></TR><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rowSpan=3><FONT size=-1>系 数</FONT></TD><TD colSpan=2><FONT size=-1>A</FONT></TD><TD><FONT size=-1>4.316172</FONT></TD><TD><FONT size=-1>4.578333</FONT></TD><TD><FONT size=-1>4.797732</FONT></TD></TR><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FONT size=-1>B</FONT></TD><TD><FONT size=-1>0.071993</FONT></TD><TD><FONT size=-1>0.079520</FONT></TD><TD><FONT size=-1>0.546171</FONT></TD></TR><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FONT size=-1>r<SUP>*</SUP></FONT></TD><TD><FONT size=-1>0.9002</FONT></TD><TD><FONT size=-1>0.7447</FONT></TD><TD><FONT size=-1>0.5643</FONT></TD></TR></TABLE><CENTER></CENTER><P><H2><FONT color=blue>  二、海水中悬浮泥沙及控制因素的
    遥感分析</FONT></H2><H3><FONT color=maroon>  1.悬浮泥沙的信息提取</FONT></H3>  悬浮泥沙定量分析的步骤一般为:利用海面实测悬浮泥沙含量数据与遥感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取得实测值与遥感数据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再将此式应用于其它像元,即可获得整幅图像中的悬沙浓度值。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王宝灿教授等人于1988年在海口湾实测的5个测点的悬浮泥沙含量数量为依据,与遥感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光在大气和水中传输呈指数衰减的规律,悬浮泥沙浓度S同海水的光谱辐射亮度值L之间有如下关系:
      L<SUB>n</SUB>S=A+BL    (1)
  式中 A,B为待定系数。为了消除光在传输过程中受大气的影响、海-气界面的影响和海水的影响,选择了深水净水区的遥感数据作为校准值,因而式(1)就成为
      L<SUB>n</SUB>S=A+B(L-L<SUB>0</SUB>)  (2)
  式中L<SUB>0</SUB>——深水净水区的光谱辐射亮度值。
  选择时间离实测时间最接近的1989年图像的数据同实测悬浮泥沙浓度S的自然对数在TM2,TM4,TM7三个波段上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各个波段上的确认相关系数r<SUP>*</SUP>以及方程的回归系数A,B。各有关数据见上表。从而得到1989年6月18日,TM2,TM4和TM7三个波段的光谱反射亮度值L与悬浮泥沙浓度S之间的关系方程。
  按照关系方程,分别作出1986年7月28日,1989年6月18日和1991年10月30日三个时相的TM2,TM4和TM7波段上悬浮泥沙浓度图,而从下表及影像图中可以看出,TM2波段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反映最好,TM4次之,TM7最差。
<H3><FONT color=maroon>  2.海口湾悬沙浓度及分布状况</FONT></H3>  分析1986年7月28日,阴历6月23日的表层悬浮泥沙分布状况,可以看出本幅图像的特征是:泥沙含量比较均匀,海口湾、铺前湾中的表层悬浮泥沙含量大多在125~200mg/L之间,只是在沿岸水体中,泥沙含量较高,最高值为250~2752mg/L,这是由于当时潮流处于近乎平流期,湾中悬浮泥沙含量主要受南渡江径流输沙作用和波浪的影响。从当年的潮汐表中查到并经推算得知当时的潮流状况为微弱的西向流,流速很小,大约每秒不到10cm。南渡江径流输沙作用十分明显。在南渡江河口处形成了显著的浑水团,在海口湾的东部美丽沙之南的水域含沙量较高,为250~275mg/L,这一方面是南渡江的支流海甸溪的输沙作用,更重要的是南渡江的径流入海后,受到海口的顶托作用,并在沿岸流和波流的作用下,分左右两股沿着东、西两侧的海岸运移。
  分析1989年6月18日,阴历5月15日的表层悬浮泥沙分布状况,可以看出本幅图像中所表现的悬浮泥沙含量普遍较高,且南渡江入海径流作用并不明显。这是强大的潮流所致。从1989年潮汐表中可查得,当时潮流为西向流,流速较大,大约为900mm/s。
  1991年10月30日,阴历9月23日的悬浮泥沙含量、分布情况。从当年的潮汐表查得当时的潮流为东向流,流速较大,约为70~800mm/s。
<H3><FONT color=maroon>  3.控制悬沙含量变化的作用因素</FONT></H3>  (1)台风
  在琼州海峡,台风的影响主要是增大了水流的掀沙、运移能力,而海峡东口的浅滩和潮流沙脊则成了泥沙供给源,从而增大了海峡中部的悬沙浓度。
  (2)河口区人工挖沙
  南渡江口的含沙量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的趋势。1986年南渡口含沙量为250~275mg/L,到1989年时,其含沙量减少到200~225mg/L,而到了1991年则更降到了125~150mg/L,两年间含沙量每升竟减少了75mg,为原含沙量的三分之一。南渡江径流携沙量的减小,系人为采挖河道沙所致。由于南渡江河道沙可以用来填土与建筑,因此大部分工程都就近采挖南渡江河道沙,海口地区建筑用沙的80%取自南渡江河道。
<H2><FONT color=blue>三、SAR数据在海岸带的应用</FONT></H2><H3><FONT color=maroon>  1.浅海水下地形的SAR图像特征</FONT></H3>  有关浅海水下地形的成像机理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便不断有人进行探索。初步的研究结论认为:流经水下地形的潮流对表面波的水动力调制是SAR浅海水下地形的主要机理,当潮流通过某些特征水下地形时,潮流对海面波进行水动力调制。调制后的海面短波分布一般呈条带状,因而水下地形的SAR图像为亮暗相间的条带。
  从1992年4月19日成像的山东蓬莱以北海区欧洲遥感卫星-1 SAR图像上,根据亮暗相间条带的分布,清晰显示四人洲、潮待洲、新井洲和南长山岛向南伸展的水下沙洲。对照该区海图分析,它们的存在正是登洲浅滩的组成部分。还可以从条纹的伸展确定一系列水下潮流脊的存在。
<H3><FONT color=maroon>  2.SAR图像对海岸侵蚀现象的解释</FONT></H3>  蓬莱西庄-栾家口一带海岸侵蚀后退现象严重。根据文献资料,蓬莱西海岸1985~1990年间岸线后退40~60m,而据1990年1月29~30日和2月23~24日两次的实测结果得到:在强烈的NNE-NNW风浪的袭击下,两天中岸线后退了20多米。大片海滩被侵蚀,沿岸村庄、公路、农田及沿岸工程塌入海中。引起海岸后退的原因主要是登州浅滩人为挖沙造成。蓬莱市岸外的登州浅滩,原为水深0.5~2m的落潮流三角洲,距岸3~5m,是该处海岸起消浪作用的天然浅滩。但自1985年以来,许多采沙船大量挖沙,使水深加大到3~5m。在盛行的北向波浪作用下,未破碎的波浪几乎直接而强烈地侵蚀海岸,引起岸线迅速后退,速率达每年15m。在蓬莱西庄至栾家口10m岸线上,到处留下了海岸侵蚀后退的痕迹。此现象说明海岸均衡状态的破坏(海底挖沙)是造成海岸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
<TABLE align=right><TR><TD><FONT size=-1><FONT color=red size=+1>(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推荐)</FONT></FONT></TD></TR></TABLE>
GIS麦田守望者,期待与您交流。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gis
gis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16
  • 发帖数15951
  • QQ
  • 铜币25345枚
  • 威望15368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帝国沙发管家
  • GIS帝国明星
  • GIS帝国铁杆
2楼#
发布于:2005-01-13 23:23
<P><a href="http://pd973.tea.ac.cn/download/result/5/16.PDF" target="_blank" ><FONT color=#551a8b>中国东北西部地区荒漠化发展前沿区域的</FONT><FONT color=#cc0033>遥感</FONT><FONT color=#551a8b>研究</FONT></A></P><P><a href="http://pd973.tea.ac.cn/download/result/5/16.PDF" target="_blank" >http://pd973.tea.ac.cn/download/result/5/16.PDF</A></P>
GIS麦田守望者,期待与您交流。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lemon_nj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4-02-29
  • 发帖数57
  • QQ
  • 铜币122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3楼#
发布于:2005-01-17 17:27
<P>  好的谢谢!子像元分类也可以,就是没有这个模块!</P>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zhaohzh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4-08-01
  • 发帖数68
  • QQ
  • 铜币181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4楼#
发布于:2005-03-23 13:20
<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6.gif" /></P><P>很好的学习资料!</P>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sssss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3-10-23
  • 发帖数25
  • QQ307809157
  • 铜币201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5楼#
发布于:2005-03-26 10:28
ok!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