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lrain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4-02-09
  • 发帖数2
  • QQ
  • 铜币117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1551回复:2

[求助]什么 是“伪三维”?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11-03 21:11
<P>什么是伪三维?如何把一个只有二维平面坐标的地图数据库虚拟为伪三维的?</P>
<P>又如何将伪三维的地图数据作一下透视变换呢?</P>
<P>请高手指教,本人将不胜感激!</P>
喜欢0 评分0
chenshuqiang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4-10-22
  • 发帖数24
  • QQ
  • 铜币90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1楼#
发布于:2004-11-04 09:34
我也不晓得,应该是生成图像的数据不是三维的数据,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gis
gis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16
  • 发帖数15951
  • QQ
  • 铜币25345枚
  • 威望15368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帝国沙发管家
  • GIS帝国明星
  • GIS帝国铁杆
2楼#
发布于:2004-11-04 09:46
<P><FONT color=#ff8040>用photoshop等工具来制作滴一些三d作品都可以算是</FONT></P><P><FONT color=#ff8040></FONT> </P><P><FONT color=#ff8040>一、视觉信息处理问题
</FONT><FONT color=#004040>  眼睛就像是一个摄像机一样,眼球如同镜头上的凸镜,瞳孔如同光圈,视网膜如同靶面。外界景物的光线进入眼球后,首先经过瞳孔的调节,将进光量调整到一个适当的程度;然后经过水晶球体的聚焦,将景物的图象投射到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这些人们基本上已经都了解了。
  接着,光线打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无数微小的视觉细胞,称为光感受器,其中一层上有四种光感受器,一种视杆细胞和三种视锥细胞,它们各有不同的视觉感知功能。这些视觉细胞排列的如同蜂窝一样,并且分了好几层,各层的功能不尽相同,有对光线的强弱、明暗敏感的,有对色彩敏感的,也有对景物图象的形状、线条的特征敏感的。它们将产生不同的图象编码,通过视觉神经传输到大脑视觉皮层系统中的不同区域。感光的过程是一种光-电子转换过程,就是说,光波信号要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后才能通过视觉神经传输到大脑中的相应区域。生物的这个感光体器件的灵敏度很高,是任何人工制造的光电转换器件不可比拟的,有些资料曾经介绍说,只要有几个光子就会产生光电感应的转换反应。
</FONT><FONT color=#008080>  这个过程是光波先被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的几层部分分别感知的。光子打在这些细胞光感受器上,这几层有些对光强敏感,有些对形状、线条的特征敏感的视觉细胞,根据自己的受光特性,打出几个电子来,成为编了码的信号,这是一种视觉生理性的编码,这就是第一层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了。然后,这种编了码的电信号立即随着视觉神经传输到大脑中。这时,右眼的视觉电信号传输到左半脑区的后部;而左眼的视觉电信号传输到右半脑区的后部。在左右脑半球的后部中的相对应的区域形成两个左右交叉的倒置过来的二维生物电子信号图像。当然,这个图像不是光的,实有的形状,而是一种比喻,是生物性质的。如同电脑显示器上的图像在存储器中的表述一样,是一种经过编码后的电子的存在,是在存储器单元中排列的电荷的存在,不是真的在存储器中有这样一个与显示器上一模一样的形状存在着。
</FONT><FONT color=#000080>  另外,还要注意区分视觉的生理性功能和视觉心理性功能的差别,它们对应着不同的视觉信息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的层次。例如,夜间一个明亮的亮点在快速地运动时,我们会看到是一条亮线,就是生理性的功能。是与视网膜影象的暂留视觉和视觉感光细胞的响应-截止速度有关的,这是纯生理性的,是与细胞的生理特性相关的,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测试出来的。而另一种是虚拟图形的显现问题,如同后面第三个问题中谈到的视觉错觉,还有卡尼莎(Kanizsa)三角形,从眼球注视到能够辨认出这个三角形,需要给大脑视觉皮层一个知觉形成的时间,这是视觉心理性的,是在大脑视觉皮层中的高层次中产生的。
</FONT><FONT color=#ff8040>二、二维形成三维问题</FONT><FONT color=#008080>
</FONT><FONT color=#808000>  由于人眼所收到的图象是二维平面的,左右两只眼睛观看同一件立体景物时,就会有一点小小的角度差。所以说,左右两眼观看到的图像是不完全相同的,这种不相同是由于人的两眼的位置相对于立体景物的角度差引起的。反过来到在视网膜上成像后,就形成了两个二维图像之间的相位差。
</FONT><FONT color=#008080>  </FONT><FONT color=#ff80ff>后面,就要涉及到全息拓扑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了。</FONT><FONT color=#008080>
</FONT><FONT color=#008040>  当图像的编码信号,就是以多种方式:以光的强弱、颜色、形状、线条等特征进行的编码后的信号,传输到大脑的视觉系统皮层区时,在脑区映射出来的两个二维生物电子图像的相位上有一个差异,这个差异形成了一种高一层次上的东西:有点像是一种拓扑结构,在这种拓扑结构上就形成了三维的概念,就像圆球方程 x<SUP>2</SUP>+y<SUP>2</SUP>+z<SUP>2</SUP>=R<SUP>2</SUP>,一样,虽然没有一个实体圆球放在那儿,但任何人一看到这个公式,就立即与圆球联系起来了,知道这是一个圆球的方程,大脑也是这样。
  这种利用二维图像的相位差来获取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三维图像的信息的方法,电脑也能模拟,在这一方面,相空阵雷达可能算是一个例子。</FONT><FONT color=#0000ff>
  从全息拓扑学理论和拓扑结构上来说,就是两个有一定相位差的拓扑图,由于这两幅图是全息相关的,并且是连续的,所以能够形成一个更高一层次的东西。这个相位,弥补了两幅图像独自存在时的不足,生成出一种三维感来。要知道,三维图像的信息量要比单独二幅二维图像独立存在时的信息量之和还要大得多,这新增加的那么多信息量,就是在这高一层的层次中形成的。在全息拓扑理论中有一个分球定理,可能能够说明一点问题:两幅有相位差的图像能在高一层次中自动生成出一种结构,这个结构能够虚拟出与这两幅图像全息相关的,原来并没有显现出来的信息,这是空间相位差产生的效果。这种全息的性质和激光全息照相一样,利用相位差来记录和再现三维图像。不同的是,激光全息照相是利用相位干涉来再现的,而大脑是利用两幅有相位差的平面二维图像在大脑中虚拟合成而再现的。这种相位差的全息再现方法,生物体做得非常好,除了空间相位差以外,还有时间相位差,主要用于听觉,还有频域相位差等,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了。
</FONT><FONT color=#ff8040>三、</FONT><FONT color=#008080>独眼人的情况和我们平常看电影、电视的情况是一样的。电影、电视的屏幕虽然是平面的,里面的图像也是平面的,但是加上动感以后,信息就可以以时间来换取空间。就是说,空间的相位是用前后时刻图像的不同来获取的,动感越强,立体感就越强。大脑处理这方面的信息,空间相位与时间相位有时是可以互相补充的。这一方面,你可以看看电视广告中的三维动画效果,就知道了。
</FONT><FONT color=#400040>  第二个是利用光线的强弱或渐变来形成一种伪三维的图像,一般的立体物体,正面或光照面亮一点,侧面或背光面暗一点,这样反映到平面图像上,会产生一个层次感,人们看到以后,根据以往的经验,会产生一种错觉,或者叫视觉感觉惯性,即将二维平面图像感觉成立体图像的错觉。因为人们在原来的记忆中还存在着曾经看到过的三维立体图像的视觉惯性效果,一遇到适当的环境,这种三维立体的惯性暗示效果就会重现出来。第三个是利用近大远小的视觉惯性,产生平面图像中的深度透视感,也是一种视觉错觉,这与利用光线的强弱、渐变的效果产生的视觉感知错觉的原理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再详述了。这在户外广告中是十分明显的。
</FONT><FONT color=#0000ff>  另外,盲人虽然看不到东西,但他可以利用听觉,触觉来感知它们的存在。他们有着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对物体的感觉,当然,他们脑海中就没有了图像这一概念,而在其它方面的功能却得到了加强,用其它方面的功能来弥补这个方面的缺憾。正如鸽子有磁场感觉一样,人类虽然没有,但也感不到有什么不方便的。人类有自己的辨认方向的方式,用眼睛看看太阳的方向,星星、地形等,不一定非要看到磁场。
</FONT><FONT color=#ff8040>四、</FONT><FONT color=#400080>几何中,直线也有概念,不可能没有概念,没有概念你怎么会知道这是直线,那是曲线。直线在大脑中是一种等价类的商空间关系,不是脑中真有一根直线。这相当于全息空间中的拓扑结构,是一种虚拟的框架类、特征类的东西,不是元素。如果说元素是实有的,那结构就是高层次中抽象虚拟出来的。这是因为你看到的许多有形的物体,门框边缘、箱子棱边、桌子的棱边、一根拉直的线,书本中用尺子画的一条线等等,大家都叫它们直线,你当然也跟着叫了。这些有形的物体的这种特征在你的脑海中看多了,你把特征相同的一类归纳在一起,就成了概念了。一说直线,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想起了一条棱边,一根拉直的缝衣线,或本子上用尺子画的一条直线,你决不会去想到一个圆球,一段弯曲的绳子。你要的是这些东西的特征,不是东西本身,就是这么回事。</FONT><FONT color=#008080>
</FONT><FONT color=#004080>  你说的几何中直线没有概念,大概是指直线的定义不好下,那是另外一回事,与你的思维无关,与概念也无关。自然界只承认存在,不承认定义。定义是人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总有着它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你看看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就应当知道这个不完全性。要不,怎么集合的集合到底算是什么,为什么总是扯不清楚,就是这个原因。</FONT><FONT color=#008080>
</FONT><FONT color=#ff8040>五、</FONT><FONT color=#008080>视觉占用的信息量大,但大脑的视觉皮层的构造是与它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相适应的,是一种并行的群处理、群传输过程。并不影响大脑的思维速度。因为大脑中的信息处理的物理机制在最底层来说是电子的电信号,不是什么机械的神经冲动。我在下面摘录了一段我还没有发表过的文章中的一段话,你可以看一看。
</FONT><FONT color=#804000><U>  大脑思维的最底层的思维机制,是一种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现在是指神经突触上的电信号变化。这简直像一个小小的互联网。信息的发射、传递、接收机制几乎与互联网的一样,也有路由和并行传输机制,也有到目的地的重新组装和转译,到底是人们无意之中把大脑信息传递的机制应用到互联网上,还是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方法正好碰巧与大脑的差不多,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信息在大脑中也是编码后打包传递的,每个信息包就在一串神经冲动序列之内,看来在这一层次上,大脑的底层机制和电脑或互联网没有什么两样了。当然,生物电信号的传输,比电子真正在导体中的传输还是慢了许多,这有点像存储器中的结电容延迟效果一样,并且还要慢了许多,但这对于生物体来说,已经足够了。</U></FONT><FONT color=#008080>
  第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视觉在脑中产生的模块或概念等高层次的东西比其他感知方式产生的要多一点,而且在脑内的联系也比其他感知的方式要广一点,只要一有图像,马上在脑中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模块来确认是什么,怎么办,这怎么能不快。
 </FONT><FONT color=#808040> 在大脑中,在真正的感知过程中,基本上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其它感觉等共同起作用,互相补充,互相完善,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FONT></P>
GIS麦田守望者,期待与您交流。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