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tgis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03-12-01
  • 发帖数405
  • QQ
  • 铜币1228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1889回复:3

[转帖]测绘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8-10 12:11
<P><b><FONT color=#ff0000>本贴转自中国测绘在线论坛</FONT></b></P>
<P><b><FONT color=#ff0000>测绘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
</P></FONT></b>
<P>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精神,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测绘工作的需求出发,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紧紧围绕测绘业到2000年整体发展的总目标,跟踪国际测绘科技发展趋势,以《测绘业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为指导,在实施“八五”测绘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测绘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
<B>一、测绘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B>

<P>(-)测绘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P>测绘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工作,是构成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主干。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其成果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P>全国测绘行业现有27万职工,主要分布于测绘、地矿、铁道、交通、水利、能源、建设、邮电、海洋、化工、林业、农业、冶金、航天、地震等二十几个部门及军队系统。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测绘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测绘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大量基础性测绘工作,其中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各类统一的测量基准,建立了全国天文大地网、国家精密水准网、国家重力网和全国卫星多普勒网,建立了各类测量标志90万个;运用传统测绘技术装备和工艺方法,按照模拟测绘产品的标准,测制完成了覆盖全国陆地和部分海域的1:I0万,1:5万和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根据各项建设的不同需要,在重点地区测绘了大量1:500,1:1000,1:2000,1:1万比例尺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图;为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出版了数亿册(幅)中小比例尺公开版地图。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测绘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需要提供传统的测绘产品,而且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测绘信息产品和高新技术服务。因此,从八十年代初期,测绘业开始着手对传统测绘手段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了数字化测图、机助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卫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前我国已在长春、北京、上海和武汉设立了第三代SLR台站,形成了全国SLR网,在乌鲁木齐建立了第二个VLBI站;在全国建立了四个GPS卫星地面跟踪站,为全国用户提供GPS卫星精密星历;布设了国家高精度GPS空间定位网(其中包括由近30个点组成的精度达到10-8的A级网和由近700个点组成的B级网),初步形成了我国新的大地控制系统,为中国地壳运动监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展了电子地图与GPS结合的主动式车船导航的应用开发研究,进行了局域GPS差分的应用实验。着手建立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以数字化测绘信息产品应用为龙头,对传统内外业测图与制图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在四川、陕西、黑龙江、广东、湖北、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数字化测绘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了同一生产过程产出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信息产品。完成了全国1:100万地形数据库、全国1:100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数字高程模型、试验性重力数据库,同时结合防灾、资源调查等进行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专题应用开发,成果已用于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防洪快速灾情分析系统、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和对策系统研究、中长期地震预报研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开始了1:25万地形图和部分地区的1:5万地形图的建库工作;在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以磁盘、磁带和光盘为载体的地理信息产品。开展了从遥感立体图象提取高程信息的全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已进入国际市场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系统;密切结合资源调查、防灾抗灾等实际需要,重点研究建立遥感图象处理、专题应用示范等系统,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把摄影测量技术与航天遥感技术结合为一体的遥感测图和专题应用产业,为国家农业资源和防灾监测提供动态服务。

<P>建国以来,尽管我国测绘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整体技术水平同国际测绘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完整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测绘生产中生产速度慢、更新周期长、产品形式单一、地图印刷质量较低等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测绘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等领域,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测绘信息综合开发应用水平较低,测绘高新技术集成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参与全球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尚待进一步拓展。

<P>(二)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P>随着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目前,国内外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下列主要趋势:

<P>1.大地测量自采用快速高精度空间定位技术,特别是GPS技术以来,逐步从静态大地测量发展到动态大地测量,作用范围从地球局部区域扩展到全球,研究对象从地球表面几何形态深入到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传统大地测量理论和技术将产生重大变革。应用大地测量技术对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进行精确监测和研究,及时对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做出精确预报将受到普遍的重视。

<P>2.摄影测量的发展经过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时代,已经于本世纪90年代进入到数字摄影测量时代。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已经进入商品化的阶段;将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促进了测绘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利用GPS确定航摄外方位元素,从而实现无地面控制点或少地面控制点的航空摄影测量,摆脱繁重的野外控制测量工作。

<P>3.遥感技术正朝向多种传感器、多级分辨率、多频谱、多时相的信息获取和快速实时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的方向发展。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陆、海洋、大气等地球环境的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已经与遥感制图、地球资源调查一样成为遥感技术的主要方向。高分辨率卫星摄影系统、高分辨率成象光谱仪、合成孔径雷达等新型传感器及其影象信息处理系统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P>4.地理信息系统已在某些专业得到应用并进入商品化生产的阶段,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GIS向多样化和分布式处理迈进。在侧重信息存储、数据库建立、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和自动制图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GIS逐步进入开发分析、评价、预测、决策支持模型以及增加智能化功能的发展阶段。GIS将各种空间信息与自然、社会、经济及其他要素相结合,用于研究局域和全球性问题。光盘存储技术、可视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在GIS中的应用也日益引人注目。GIS、GPS、RS三系统集成,满足实时、准实时要求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加快空间信息获取、处理与更新的速度,提高测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及管理决策提供更广泛、更有效的服务支持。

<P>5.地图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时态、多功能的特点,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机助制图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使地图制图学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工艺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研究解决利用遥感技术和其它手段快速更新地图信息,实现地图内容的自动综合,以及研制实用化专题地图设计专家系统、地图自动编辑制版系统和地图信息分析应用专家系统,是当今地图制图技术发展的关键。

<P>6.海洋测绘方面,海洋测绘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高精度、全覆盖、全过程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采用以卫星定位技术为核心的多手段组合定位以及用卡尔曼滤波等方法处理提高测量定位精度;研制高精度条带式测深系统、航空航天遥感测深系统等,实现海洋信息全覆盖测量;继续提高海洋测绘自动化程度,建立与海洋测量外业一体化的海洋测量数据库,与海图自动制图系统衔接,建立海图数据库,最终建立海洋测量信息系统。
<B>二、测绘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B>

<P>(一)指导思想

<P>今后一个时期,测绘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测,逐步实现向地理信息产业转化”的战略,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指导方针,围绕测绘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推动测绘科技进步,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P>(二)基本原则

<P>1、与测绘事业发展的总目标相衔接,着重解决测绘业急需解决的关系全局的重大科技 问题,围绕测绘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增强测绘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实力开展科技工作。

<P>2、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合理布置基础性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把为测绘业发展提供科技动力作为重要任务。

<P>3、测绘科技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做到多方联合优势集成。对当前测绘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要优先安排,大力推广,形成规模。

<P>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测绘科技发展的新机制,实现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广泛应用,提高测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

<P>5、积极参与区域或全球性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合作研究,使测绘科技活动更广泛地进入 国际领域。

<P>6、加强测绘基础理论研究,跟踪国际测绘科技的发展,瞄准我国测绘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获得一批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测绘科研发展的后劲。
<B>三、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B>

<P>(-)总体发展目标

<P>针对以上测绘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根据《测绘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1990-2000-2020)》,测绘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

<P>到本世纪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测绘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技管理体 制;基本完成对传统测绘技术体系的改造,更新和精化我国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建立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为重大测绘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适时、有效的技术支撑;大力开发现代化的地理信息产品,积极开拓测绘的服务领域,增强测绘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技术实力;加速测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开发一批面向市场的测绘技术产品;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获得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P>到2010年,形成以GPS、GIS和RS集成的三S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测绘技术体系,为测绘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以及进入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提供技术支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获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P>(二)测绘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P>以测绘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为指导,以“八五”测绘科学研究为基础,“九五”到2010年测绘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P>1.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续建的研究

<P>“八五”期间,利用高新技术,按数字化方向对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进行综合改造,研究设计了我国数字化测绘产业的技术结构模式、产品模式,并建立了七个数字化测绘生产示范基地,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见雏形。“九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满足GIS要求的野外数据采集、航测内业数据采集及编辑人库的工艺流程,形成实际的生产能力;加强各数字化测绘生产示范基地的网络建设,形成完整的现代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优化的管理模式;推广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产业模式,逐步实现从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转变。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模型化的空间数据自动生成实用系统的开发;

<P>(2)实用化数字地图输出系统的开发;

<P>(3)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

<P>(4)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网络建设研究;

<P>(5)数字化测绘生产模式及其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P>2.建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研究

<P>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网络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子系统,是对经济信息和国土资源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应用所必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对社会持续发展、国土的合理开发和有效整治,优化生产力的总体布局,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建成了全国1:100万地形数据库、1:100万地名数据库、1:100万数字高程模型和试验重力数据库,开发了相应的数字地理信息产品。今后一个时期,将结合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库体建设,进行省、市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及建库试验研究;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部门和数据管理部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产业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高效网,形成网络化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并结合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实际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专题应用研究。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案研究;

<P>(2)省、市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及建库方案研究;

<P>(3)国家和省、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产品开发和专题应用研究;

<P>(4)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网络体系研究。

<P>3.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及地球动力学研究

<P>通过对VLBI,SLR,GPS,GLONASS和INSAR等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完善“八五”国家高精度空间动态定位网及卫星跟踪网的建设,更新和精化我国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和区域地壳形变、预测地面沉降与海平面变化、研究地球重力场和反演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在现有GPS跟踪站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统一的多功能综合服务的GPS差分基准站网,提供实时动态定位服务。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现代空间定位理论的研究;

<P>(2)建立我国分米级精度大地水准面的研究;

<P>(3)建立国家分布式广域差分GPS实时动态定位服务体系的研究;

<P>(4)建立我国地壳运动动态监测网络系统及地球动力学研究。

<P>4.地理信息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

<P>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和各专业信息的三维空间信息载体,由于地理信息具有区域性、多维性和时序性,是连接各种信息,并形成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综合信息的基础,为了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地理信息的标准化体系是地理信息应用的重要环节。今后一个时期,将在现有的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能满足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地理信息技术标准化体系,为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奠定基础,并积极开展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国际合作,逐步实现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基础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的研究;

<P>(2)地理信息获取、处理、表示和更新技术标准的研究;

<P>(3)国家基本专题地理信息标准的研究;

<P>(4)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与标准化的研究;

<P>(5)地理信息网络化技术规范的研究。

<P>5.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产业化研究

<P>遥感技术是获取地面信息最有效的手段,目前遥感技术正朝向多种传感器、多级分辨率、多频谱、多时相的信息获取和快速实时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摄影系统、高级分辨率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先进传感器及其影象信息处理系统日益受到普遍重视。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对传统模拟测图技术实施解析化和数字化改造,开发实用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利用GPS技术建立现代航空摄影技术体系;结合资源调查、防灾减灾等实际需要,开展航天遥感图象获取技术、图象处理技术、图象分发服务系统和专题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利用遥感图象进行地形图修测、测图和专题应用产业;开展国产测绘卫星前期的应用研究,在条件成熟时,研制发射高分辨率的立体测图卫星。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建立现代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体系研究;

<P>(2)建立高分辨率遥感影象接收处理服务系统的研究;

<P>(3)利用遥感图象快速更新地形数据的技术研究;

<P>(4)自然灾害和农业资源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服务体系研究;

<P>(5)国产测图卫星的基本技术参数与高分辨率多波段智能传感器的研究;

<P>(6)干涉雷达(INSAR)和差分干涉雷达(DINSAR)测定DEM和地表水平、垂直位移的研究。

<P>6.“GIS、GPS和RS”三S集成及其综合应用研究

<P>GIS、GPS和 RS具有较强的信息快速获取和决策管理的支持能力,三 S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应用必将带动一大批相关技术的开拓和发展,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带。今后一个时期,通过开展三S技术在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应用,必将促进空间数据快速生成技术、三S信息集成处理与分析、多源数据集成管理与可视化以及基于GPS和电子地图实时导航应用系统、基于 GPS和 CCD实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 中国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研究;

<P>(2) 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研究;

<P>(3) 中国国家边界谈判与管理技术支持系统研究;

<P>(4) 商品化 GIS软件的开发;

<P>(5) 三S集成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研究。

<P>7.海洋国土测绘与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P>海洋测绘是我国测绘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一个时期,围绕海洋资源调查和我国领海划界的需要,开发海洋测量和海底地形测绘技术。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海洋大地控制和岛礁定位技术研究;

<P>(2)海面地形和海底地形测量技术研究;

<P>(3)海平面监测和海洋预警预报技术研究;

<P>(4)海洋测量信息系统的研究;

<P>(5)海洋专属经济区勘界和海岸带变化监测技术研究。

<P>8.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

<P>随着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和空间技术等的发展,工程测量技术正向高效、自动化方向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加强GPS、GIS和航空摄影测量等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工程测量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精密工程测量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P>(2)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实时三维工业测量系统与自动化、智能化施工测量系统的研究;

<P>(3)工程建筑变形与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与预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P>(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研究;

<P>(5)城市地下管网探测新技术及其数据管理的研究。

<P>9.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研究

<P>在综合吸取国内外地籍测量技术和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籍测绘技术标准、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和生产模式并对其内外关键性技术方法进行生产性试验。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我国地籍测绘模式和技术的研究;

<P>(2)地籍测量数据的快速更新技术的研究;

<P>(3)现代测绘技术在房地产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P>(4)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

<P>10.测绘软科学研究

<P>测绘软科学是研究测绘组织、决策、管理和标准化的理论、技术和法规的学科。随着测绘改革的深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强测绘工作方针、政策、战略和立法的理论克法研究。今后一个时期,将结合测绘事业发展、行业管理和测绘市场管理的需要,开展测绘工作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等软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重点研究项目是:

<P>(1)测绘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研究;

<P>(2)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

<P>(3)测绘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P>(4)测绘法规体系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

<P>(5)测绘市场经营策略研究;

<P>(6)测绘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B>四 支撑条件</B>

<P>目前,我国已拥有培养测绘人才的各类院校共24所,独立测绘科研机构及设有测绘学科的研究所共23个,测绘仪器生产基地15个,从事测绘科研工作的队伍达四千多人。经过“七五”和“八五”的测绘科技攻关,更是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具有优秀素质的科研骨干,形成了专业学科基本齐全的测绘科学研究体系。这是我们在“九五”期间进行测绘科技攻关的最基本条件。除此以外,要保证“九五”测绘科技攻关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P>1、深化测绘科技体制改革

<P>测绘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且有利于测绘科技发展的运行机制,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推进测绘科研机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在保持和稳定一支精干、高水平的从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技队伍,鼓励和引导相当测绘科技力量进入测绘生产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P>2、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做到优势集成

<P>按系统工程方法把科研过程与实际应用过程直接连接起来,集中各方面的优势,组织研究、生产、教学单位联合攻关。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研究方式,面向实际的需要,抓好集研究和开发一体化的技术工程。

<P>3、建立合理的科研经费投资机制

<P>在争取国家对测绘科技工作增加投入的同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集资和投资机制, 促进各生产单位的科技进步;同时,科研工作要本着“有所赶、有所不赶”的精神,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增加重点项目投资强度,保证重点项目实施。

<P>4、抓紧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P>随着“八五”科技攻关的结束和“九五”科技攻关的展开,将会出现一大批高水平的测绘科研成果,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覆盖率低的矛盾,要加强政策和信息的引导,促进测绘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同时,一方面抓紧测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鼓励生产单位运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传统测绘技术体系改造,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为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强测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争取尽快建立集研究、开发、应用为一体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测绘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P>5、加速测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测绘科技的宣传普及工作

<P>人才培养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在当前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形成一个有利于测绘科技发展的人才群体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加快对现有测绘专业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和拓宽的继续教育工程,以改善知识结构,加快培养具有综合性能力的人才,使测绘人才的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要做好测绘科技的宣传普及工作,使测绘科技为大家所知,为大家所用,造就有利于测绘科技发展的大环境。

<P>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P>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科技工作要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从小循环走向大循环,走到世界这个大系统中去。目前,我们已同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性的科技合作,使我国的测绘科研工作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使测绘科技成果进入国际市场。
</P>
喜欢0 评分0
zjtgis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03-12-01
  • 发帖数405
  • QQ
  • 铜币1228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1楼#
发布于:2004-08-16 09:50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4.gif"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sissizhang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03-09-25
  • 发帖数79
  • QQ
  • 铜币452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2楼#
发布于:2004-08-16 09:40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eeleo_Lion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03-11-29
  • 发帖数1798
  • QQ
  • 铜币551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3楼#
发布于:2004-08-15 00:20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