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gis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16
  • 发帖数15945
  • QQ554730525
  • 铜币25337枚
  • 威望15352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帝国沙发管家
  • GIS帝国明星
  • GIS帝国铁杆
阅读:3042回复:5

成都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9-04 11:27
   <STRONG> 第一章概述</STRONG><BR>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推动生产力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手段。“十五”及以后一段时期,是成都市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社会经济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总体水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市现阶段重要的竞争策略和战略举措。为加快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加速推进成都市的信息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BR>    本规划是成都市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规划期为2003年-2010年。规划依据国家及四川省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依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借鉴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对成都市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把握、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遵循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要求起草制定。<BR>    本规划立足于当前,着眼于发展,旨在阐明成都市构筑信息化环境、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与方针策略,寻找建设和发展的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探索符合成都市信息化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在明确成都市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路、总体框架和发展目标的同时,本规划提出了包括成都信息港、数字成都等重要基础工程,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方针和实施方案,使本规划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又兼顾实施中的可操作性。<BR>    <STRONG>第二章社会经济基础与信息化发展现状</STRONG><BR>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辖9区4市6县,总人口1028.48万,市区人口341.52万。成都市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国家软件产业、信息安全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在历次的全国性产业布局中,成都市一直作为全国的电子工业基地,具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和条件。<BR>    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在成都市的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把信息化环境建设作为投资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在“九五”和“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阐明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先后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应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00年,四川省启动实施以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一号工程”,成都市是“一号工程”的主要载体。2001年,成都市正式启动信息港工程,并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电子政务建设,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环境营造以及引导信息化投资和信息消费等多方面入手,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BR>    2.1社会经济基础<BR>    2.1.1经济发展<BR>    近年来,成都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具备了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实力。“九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0.8%,比全国平均发展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人均GDP提高1.84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200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58.1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64.9亿元,增长13.0%。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8.4:45.6:46.0。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09.5亿元。<BR>    2002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239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708元,比上年增长9.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2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3377元,增长6.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6亿元,增长23.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1%和46.2%。<BR>    2002年,全市完成信息化建设投资52.5亿元,其中,通信及网络建设投资27.6亿元,R;D及技改性投资为14.8亿元,信息化应用及其它投入为10.1亿元。<BR>    2.1.2社会发展<BR>    成都市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质量和密度在西部地区居首位,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前列,具备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万人,其中1/3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在信息技术领域;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56.72万人;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8.65年。全市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20多所院校,有国家重点学科108个,电子信息类专业20个,形成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到应用前沿的完整学科群,全市26名两院院士一半以上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BR>    成都市是国家信息技术三大科研基地之一。拥有中科院计算所、光电所,信息产业部电子10所、29所、30所,西南信息技术研究所、邮电5所等一批国家级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骨干院所,拥有高等院校的信息类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拥有一大批产学研一体化的民营开发机构。建有包括“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抗干扰通信技术”、“自适应光学”、“科工委通信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业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部级研究中心等近50个,四川省首批重点实验室1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在信息安全、卫星通信、网络传输、微电子、视听技术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优势。2002年,全市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82项,新上科技项目416项,其中国家级84项,省级105项,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3亿元,开发新产品54项,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121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BR>    2.2信息化发展现状<BR>    2.2.1基础设施建设<BR>    成都市是西南地区的通信枢纽,是全国电信八大通信枢纽之一。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省内“三纵三横”的光纤干线网都把成都市作为枢纽节点。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金桥网、中国科技网等均在成都市建立了地区中心节点。市内光纤物理网络已经建成以新华、北郊、峨影、高新为汇接局的双路由光缆,到140个市话局、模块局和部分用户的光纤传输网,到296个无线移动基站的光纤传输网,折合芯长12万公里,形成了覆盖成都市及各郊县的光纤自愈网。城域网基本实现网络的全城覆盖和以光纤为主干,基于SDH、ATM、千兆以太网的城域网络主干,接入手段逐步向ADSL和宽带接入方向发展。2002年,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60.9万门,电话用户达296.2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28.8线,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6.3万户。<BR>    成都市已建成拥有微波、光缆、卫星等多种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网,全市广播电视实现了各区(市)县光纤大联网,完成以城市为中心,连接市辖14个区(市)县,以及由区(市)县至乡镇的有线电视光纤物理网络架构,折合芯长3万公里,辐射到63个片区及郊县。广电网逐步向数字化、多功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BR>    2.2.2信息化应用<BR>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已具雏形,初步形成政府公众网、政务办公网和专业网三大网络体系,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www.chengdu.gov.cn),80%以上的政府部门实现与门户网站链接。部分市级机关内部实现网上信息流转和网上办公,一些部门开展面向社会的网上业务受理,电子政务应用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BR>    全市在工业、农业、金融、证券、财税、保险、城建、房地产、教育、人才等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了20多个信息化应用系统。一些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了内部网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部分企业采用了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部分企业采用了MRPII(制造资源计划)或ERP(企业资源计划)。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西部农业在线”已链接全市80%的乡镇,并向农村企业大户、农产品市场和乡村、农户延伸。金融领域实现同城15家银行卡发卡机构联网,银行卡联网通用取得明显成效,居于全国城市前列。证券业实现网上交易。税务系统实现联网,金税工程进展顺利。教育网发展迅速,“校校通”工程使市区主要中、小学实现与教育信息网联接。社会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批社会服务信息系统已经面世,建成了多个试点性智能化社区。2000年,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天津、上海、沈阳、武汉、杭州、广州、深圳、长春、昆明、宁波、长沙等12个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信息化水平试测中,成都市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列第4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列第5位。<BR>    2.3信息化产业基础<BR>    2002年,全市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6亿多元,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BR>    全市从事软件开发、研制、销售、维护和服务的软件企业及兼营软件的企业3000余家,共有软件从业人员2万人左右,其中博士、硕士、本科和大专生分别占总从业人数的3.1%、7.3%、43.2%和7.8%,软件研发人员占总从业人数的30.9%。2002年,全市软件业产值达到55亿多元,同比增长37%。托普、国腾、迈普等22家本地骨干软件企业发展迅速,年销售收入均上亿元。联想、神州数码、东软等6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在成都市建立了分公司,微软、摩托罗拉、IBM等20余家外资企业在蓉设有分公司、研发机构或办事处。全市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166家,认证的软件产品383个,认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企业51家。托普集团是国内通过国际CMM认证(三级)仅有的5家企业之一。90%以上的软件企业建立了内部经营管理数据库系统,建成了涉及基础科学、工业技术、经济管理、医学农林、交通运输、综合、文教社会等七个类别的数据库共592个。<BR>    全市共有ISP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商)38户,ICP企业(信息内容服务商)27户,有2000余家营业性场所,向公众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企业有562家,其中从事科技咨询服务的72家。成都市邮政局作为全国七大一级邮区中心局之一,在“九五”期间,以成都市邮政生产指挥调度中心、成都市第二邮政枢纽和“绿卡”工程建设为重点,完成了259个支局(所)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200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75.6亿多元。<BR>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国腾软件学院、四川大学软件学院、西南交大软件学院等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和IC设计学院,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人才培训中心的作用,通过与国外公司在蓉培训机构合作,开展软件和IC设计人才培训,初步形成了软件和IC设计人才的培养体系。<BR>    2.4存在的主要问题<BR>    (1)依法规范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成都市信息化建设缺乏完整的、统一的、透明的、可依据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的管理制度,缺乏保证公平、公正和有序竞争的市场规则和有效监管,缺乏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政策环境。<BR>    (2)信息资源配置存在重复建设、低效运营现象。信息化建设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管理职能分散,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建设和运营效率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低,宽带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备,多媒体承载能力不足,导致网络断路,闭环链接同城互联困难;二是各运营商相对封闭运营,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垄断,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三是信息资源开发严重滞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中心城市的信息集散功能还未充分发挥。<BR>    (3)信息化产业基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信息服务业相对薄弱,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信息服务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电信业务,基于信息增值业务的信息消费尚未真正启动。软件企业多而不大,广而不强;软件产品缺少品牌;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BR>    (4)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技术知识普及程度不高。高级信息人才、复合型人才、软件人才、IC设计人才和技工短缺。市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不高。<BR> <STRONG>   第三章目标任务</STRONG><BR>    3.1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BR>    3.1.1指导思想<BR>    认真贯彻国家和四川省关于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把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促进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用主导、务求实效,形成城市发展的综合优势。<BR>    3.1.2规划原则<BR>    (1)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按照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分阶段、分步骤、积极有序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BR>    (2)面向市场,应用主导。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开发信息化应用,带动信息化产品和信息服务市场发展,在信息化应用中市场主体按市场原则参与信息化经济活动,政府对信息化发展进行适度的超前引导和市场培育,从而有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BR>    (3)规范建设,鼓励先进。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已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采用国家和行业标准,没有标准的,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BR>    (4)以人为本,普遍服务。信息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和社会成员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让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社会成员都能方便的获得信息化带来的福利。<BR>    (5)以法立业,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统一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对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行规范、管理。<BR>    3.2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BR>    3.2.1发展目标<BR>    3.2.1.1近期目标(2003年-2005年)<BR>    基本建成适应成都市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统一、高效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应用体系,普遍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基本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主要领域的应用,“数字成都”建设初具成效;信息化产业基础得到加强,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城市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BR>    3.2.1.2远期目标(2006年-2010年)<BR>    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比较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建成“数字成都”;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全面广泛的应用,信息产业成为成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导产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起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基本实现成都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成为国际性的信息化城市。<BR>    3.2.2主要任务<BR>    (1)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和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统筹协调,引导联合建设;积极推进电信、广电与计算机网络的融合互补和资源共享;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完善信息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信息化投资效益。<BR>    (2)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有序开发。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统一管理体系。在市内各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共享和整合各部门现有的公共信息资源,不断开发和推进应用,为建设“数字成都”奠定基础。<BR>    (3)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以需求带动应用,应用促进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服务,提高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重点抓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数字社区和城市综合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应用工程。<BR>    (4)发展和壮大信息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应用和一批重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成都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信息服务业,不断开发电子信息新产品、新服务,做强做大一批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重点推进系统集成化、生产线自动化、产品智能化和生产技术网络化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业结构的提升。<BR>    (5)加快构建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法规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整、统一、规范、透明的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和保证信息化建设与经营的市场规则,依法规范信息市场行为,维护公平、公正和有序的市场竞争,鼓励信息化投资和信息消费,营造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BR>    倡导观念创新,为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鼓励机制创新,建立起充满活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充足高效的多元投入机制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成都市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人才创新,优化人才结构,构筑西部信息化人才高地,形成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与人才创新的信息化创新体系。<BR> <STRONG>   第四章成都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STRONG><BR>    4.1总体布局概述<BR>    图4-1成都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总体布局<BR>    成都市信息化主要涵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环境和信息产业发展等范畴。信息化建设是成都市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的各种建设工程与应用系统。信息化环境主要指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法制环境、制度安排、市场规则,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和价值取向。信息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产业基础,是支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条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BR>    信息化建设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城市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进而使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在更高的层次和更优的环境中进行。成都市信息化发展就是以其建设、环境和产业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过程,其发展布局是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在其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合理配置,其重点是信息化建设中的生产力布局。<BR>    4.2信息化环境<BR>    到2005年,完成信息化建设、信息工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众信息网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投标行政监督、工程监理、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编制完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数字成都、电子商务发展、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信息基础管线建设、银税信息服务系统、现代物流信息化、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城市征信系统建设等专项规划,基本建立高效、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市场细分的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为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主体提供技术、法律、经营等方面的相关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投入保障;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到2010年,形成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城市综合信息化等方面的完备的法规体系和专项规划。<BR>    4.3信息化建设<BR>    到2005年,成都市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平台、四个支撑、五大应用体系”,即建成高速城域网络平台,完善城域网络互联中心(IXC)、城域网络数据中心(IDC)、城市空间信息系统(3S)、认证中心(CA)四大支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数字社区、城市综合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应用服务系统。<BR>    4.3.1高速城域网络平台<BR>    利用现有的通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和标准,以光纤作为主要传输介质,以IP技术为核心,建成具有高速率、智能化、综合性的覆盖全市范围,互联互通,出口流畅的城域网络平台。<BR>    4.3.2四大应用支撑平台<BR>    (1)城域网络互联中心(IXC)。各类网络的本地互联枢纽,承担各网络之间互联、接入、路由和对外的网络联接等功能,实现网络管理、网络维护和网间结算。<BR>    (2)城域网络数据中心(IDC)。为成都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专业化的数据存放服务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实现整合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对数据资料进行管理。<BR>    (3)城市空间信息系统(3S)。通过综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技术,构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资源。<BR>    (4)认证中心(CA)。全市重要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担负着数字证书的签发和管理工作,提供基于PKI数字证书的身份鉴别机制,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身份的唯一性确定,建立基于网络的信任体系,为各种网上应用提供身份认证和信息加密服务,保证网上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BR>    4.3.3五大信息化应用系统<BR>    (1)电子政务。到2005年,完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以及内部办公系统、对外服务系统和专业网系统三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基本满足党政业务“服务、监管、效率”的要求。<BR>    (2)电子商务。建设由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系统构成的电子商务基础平台,依托基础平台对电子商务的基本业务和电子商务涵盖的站点、信息和应用进行有机的集成,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共享入口,为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提供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的必要工具和公共渠道;推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银税一体化”工程、机构法人电子身份IC卡和基于社会保障的居民IC卡管理服务系统、物流信息中心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技术,以电子商务推动成都市经济的发展。<BR>    (3)企业信息化。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生产型企业中推广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FMS(柔性加工系统)。通过信息化改造,使企业具备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实施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配套建设现代物流系统,建立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控信息系统。<BR>    (4)数字社区。结合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区和家庭信息化步伐,促进城市生活现代化;推动电视、电话、数据三线设施进入小区和居民家庭,构建小区智能化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交互信息和物业管理服务;加快智能化小区建设,鼓励各方力量研制数字化社区的配套设备和软件,鼓励房地产企业建设数字化小区试点;鼓励市民上网,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终生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行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沟通社会、小区、家庭的功能和优势,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管理现代化。<BR>    (5)城市综合信息系统。围绕城市生活信息化,建设成都市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旅游休闲等信息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信息服务。重点完成、推进多媒体信息亭、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银行卡联网通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BR>    4.4信息产业<BR>    通过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和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到2005年,力争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50亿元,增加值达到270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12.27%,利税6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增加值达到110亿元,利税3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邮电通信服务及软件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培育1-2个年销售收入上50亿元的集团公司,3-5个年销售收入上30亿元的龙头企业。<BR>    4.4.1软件业<BR>    抓住信息化给软件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0]18号文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优化环境、拓宽市场、发展出口。重点发展数字娱乐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基于Linux的自主系统软件平台及其应用、嵌入式软件、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移动)通信软件、教育及家庭多媒体软件、数控系统及智能化仪器仪表软件等。同时,以信息系统集成和系统外包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和软件出口业,实施软件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并落实人才、产品、企业和市场战略,为成都市成为西部战略高地,构建重要的产业支撑。<BR>    到200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具有自主发展力量的软件产业体系。完成国家级软件基地建设,聚集200家国内外优秀的软件企业,孵化出10家技术居于国内领先、在软件产业界有影响的软件企业,培育3-5个软件年产及服务上亿元的骨干企业、1-2个软件年产及服务上1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出5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实现系统软件有突破,应用软件有特色,支撑软件和工具软件成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上水平。各类软件实现年销售100万套,软件产值及软件服务超过80亿元,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 <BR>    4.4.2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业<BR>    重点发展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射频收发电路、液晶显示驱动电路等集成电路产品,建成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以加强集成电路设计为重点,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有条件地逐步设计开发通用集成电路。<BR>    4.4.3信息服务业<BR>    建设和完善一批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建成成都市第二长途通信枢纽工程及配套的局所,建成成都市联通指挥调度中心和成都市移动通信指挥调度中心;新建光纤物理网和成都市信息化大楼,实现GSM网络扩容,启动CDMA业务,建成7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电信管理网三大支撑网,加快发展数据通信等新型电信业务。新建成都市邮政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建设成都市第二邮政枢纽二期工程,新建航空运转站及国际邮局工程,新建6个分局和43个支局(所)。建立14个区(市)县特快专递跟踪查询网。新建商业信函自动处理中心、邮政综合查询平台,实现邮政业务查询智能化,增强邮政运输功能。积极发展快速物流配送系统。<BR>    建设成都市高速主干网络平台和交换平台,覆盖成都市全部区(市)县,为各个专业网络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为各个公用网络和专业网络提供快速互连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内容提供服务与计算机网络接入服务。到2005年,全市60%的企业建立内部网,50%的企业与Internet连接,全市注册用户数达到100万户。<BR>    在建立完善基础设施,普及传统通信、邮政、互联网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咨询与开发、数据处理与网格计算、数据库服务、技术监测及分析服务、在线视听和娱乐、计算机及其系统租贷与托管等新型的信息服务内容,使通讯及信息服务业成为提高成都市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BR>
喜欢0 评分0
gis
gis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16
  • 发帖数15945
  • QQ554730525
  • 铜币25337枚
  • 威望15352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帝国沙发管家
  • GIS帝国明星
  • GIS帝国铁杆
1楼#
发布于:2007-09-04 11:28
<STRONG>    第五章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BR></STRONG>    成都市信息化基础资源包括:信息基础管线资源、信息数据资源、无线电频率资源等。<BR>    5.1信息基础管线资源<BR>    信息基础管线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信息基础管线的集约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规划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成都市对信息基础管线实行统一规划、平衡需求和联合建设。<BR>    5.1.1建设目标<BR>    到2005年,建成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建设经济、利用充分的信息基础管线系统,实现资源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BR>    5.1.2建设原则<BR>    (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府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综合考虑已建信息基础管线存量、城市新建基础设施利用情况、未来城市发展以及相关网络运营商的需求,统一制定信息基础管线的专项规划和建设计划。<BR>    (2)需求平衡,联合建设。按照信息基础管线专项规划,制订统一标准,对信息基础管线建设的需求进行平衡,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办法,由各网络运营商共同建设和分享信息基础管线。<BR>    (3)经济实用,技术可行。选用符合成都市市情、具有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的技术手段和途径,既符合各运营商的建设计划,又满足集约化建设的要求;综合平衡各运营商建设需求,优化配置存量和增量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使整个社会投入的总成本降低。<BR>    (4)时序合理,先易后难。在建设实施中,力求与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和减少对城市运行功能的干扰,根据应用和功能定位分步实施建设。<BR>    (5)布局合理,协调一致。信息基础管线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成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各个城区的功能、定位,管线布局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协调一致;管线的管网密度与信息用户的分布协调一致;建设形式应与城市环境建设协调一致;地下管线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协调一致。<BR>    (6)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信息基础管线互联互通,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建立公平、公正的信息基础平台,为最终实现三网融合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BR>    5.2信息数据资源<BR>    信息数据资源是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有利用价值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信息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共享和服务等环节,是成都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所在。<BR>    5.2.1建设目标<BR>    到2005年,基本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建立跨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建立信息开发和交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基础性、战略性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程度有较大提高。<BR>    5.2.2建设内容<BR>    (1)地理信息资源库。集合成都市地理基础数据和在其基础上针对不同应用特点开发的属性数据,建立成都市地理信息资源库,作为“数字成都”建设的核心数据库。<BR>    (2)综合数据库。包含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政务信息系统的政务数据库、经济数据库、社会数据库、行业数据库中的重要数据,为全市社会经济和行业的重要信息提供备份与灾难恢复。<BR>    (3)其他行业应用数据库,主要包括:<BR>    统计数据库:成都市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每月统计指标,同时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基于GIS的宏观经济数据库,提供和有关城市的指标比较、经济预测模型和经济分析报告等。<BR>    成都市工商企业和产品数据库:全市的工商企业基本登记情况、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基本情况、主要产品情况、需求情况。为成都市工商企业登记、简况查询、工业结构分析、企业产品及需求分析等事项提供服务,并为企业征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BR>    成都市农业产品和市场数据库:行业动态、图文信息、价格信息、供货信息、需求信息、企业信息、技术交流、产品展示等。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资、花卉果品、旅游、中药材、小商品拍卖等市场提供信息,用于开拓市场、实现网上订货、促进行业发展。<BR>    成都市城市建设与管理数据库:成都市公用事业、市政基础设施、房地产、园林等数据库,为城市建设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保证,提高成都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BR>    成都市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BR>    成都市科技信息数据库:专利文献库、科技项目库、科技成果库、技术转让库、新产品库、企业标准库、代码库等。<BR>    成都市人才劳务信息数据库:中国成都人才市场和成都市劳动服务中心的人才、劳务供求信息,以及专家数据库。<BR>    成都市社会公共信息信息库:成都市概况、天气预报、水情信息、旅游天地、酒店指南、购物指南、体育、文化娱乐、电视节目预报、电话号码、邮政编码、交通信息、时事新闻等。用于提高公众的信息意识,方便群众生活。<BR>    成都市教育信息数据库:高级人才库,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基本情况,优秀成果(论文)数据库,中小学、幼特教基本情况数据库,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库等。<BR>    成都市政策法规数据库:成都市地方规定、规章和条例等。<BR>    5.3无线电频率资源<BR>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通信、广播电视、航空导航等行业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无线电频率成为了一种有限的空间信息资源。本规划所指的无线电频率资源是指范围为3KHz?300GHz的无线电频率。<BR>    5.3.1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BR>    从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无线电通信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家对无线电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信息化推进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无线电管理水平。<BR>    5.3.2无线电频率资源配置原则<BR>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定,成都市无线频谱资源由政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偿使用的原则进行分配使用。<BR>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及国家、省、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划分,成都市目前主要对150MHz、200MHz、450MHz、800MHz、900MHz、1.9GHz、2.4GHz频段的部分频率、频点等频谱资源进行指配。具体的规划使用原则是:<BR>    (1)150MHz频段为民用超短波无线电话机频率(含无线寻呼系统);<BR>    (2)200MHz频段为民用遥测、遥控、数据传输业务频率;<BR>    (3)450MHz频段为民用超短波无线电话机频率和农村无线接入频率、部分扩频通信频率;<BR>    (4)800MHz频段为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频率;<BR>    (5)900MHz频段为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频率;<BR>    (6)1.9GHz频段为小灵通(PHS)通信频率;<BR>    (7)2.4GHz频段为短距离微功率通信频率和扩频通信频率。<BR>    5.3.3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和配置的具体措施<BR>    (1)改革频率分配方式,建立科学的频率使用机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优化和配置频率资源,逐步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变。对商用频率资源分配方式,逐步形成采用行政指配和招标、拍卖等相结合的方式。<BR>    (2)做好相关业务频率和频段的规划,鼓励采用频谱利用率高的新技术、新业务。<BR>    (3)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监测站和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联网;抓好各类无线电台站管理数据库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的建设、开发和应用;充分发挥已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和现有设备的综合效能。<BR>    (4)建立健全无线电管理法规体系。完善法规体系,修订和建立起符合WTO要求的法规、规章。依法进行无线电频率和台站管理,努力消除各类有害干扰;科学合理地分配无线电频率资源,促进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力度,加快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步伐,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BR><STRONG>    第六章信息港</STRONG><BR>    信息港是运用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技术建设的城市大型数字化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分为基于有线网络的成都信息港和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构建的城市无线调度共网。成都信息港专指通过有线介质传输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它通过对现有信息网络进行填平补齐,逐步整合形成覆盖全市、互连互通的城域高速宽带网络。城市无线调度共网是利用数字无线集群技术,提供指挥、调度所需的语音、数据等信息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与移动通信公网和城市其它无线专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具有城域无线信息港的功能。成都信息港和城市无线调度共网均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城域网的核心内容。<BR>    6.1成都信息港<BR>    6.1.1目标任务<BR>    到2005年,建成城域宽带通信骨干网络,发展用户接入网络,实现系统间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本地信息同城交换、并与外界进行快速的信息交流,使信息港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集散地和区域性的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BR>    到2010年形成具有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功能融合的信息网,实现信息通信的宽带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个人化,面向家庭个人提供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多媒体增值网络业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信息需求。<BR>    6.1.2建设重点<BR>    6.1.2.1城域骨干网<BR>    采用IP、SDH(同步数字体系)、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建设城域宽带IP骨干网。该网络以我市广电、各大电信运营商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光纤为基础,通过填平补齐,建成宽带IP干线网络。网络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传输速率达到1Gbps以上。信息港中心与国际Internet出口相连。<BR>    6.1.2.2接入网<BR>    接入网是连接城域宽带IP网与用户驻地网(如集团用户的本地企业网和居民社区)的局域网或家庭个人用户的终端的桥梁。在成都信息港中,从IDC/IXC中心出发,通过核心层和汇聚层网络,利用现有光纤或新敷设光纤,将信息高速公路向用户端延伸,采用不同的接入技术将广大用户接入网络。<BR>    6.1.2.3IDC/IXC<BR>    IDC(Internet数据中心):具有电信级的多业务服务数据中心。是利用各种技术和设备建成的电信级机房和网络信息平台,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商业企业提供服务器托管、开发Web页及其他相关IT应用服务。<BR>    IXC(Internet互联交换中心):对本地ISP进行跨网联接,实现各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同城交换与各类信息的集散中转与资源共享,实现各种网络用户的交互活动。<BR>    在IDC/IXC的架构上,利用数据库系统,存储各种信息,通过各种应用为用户提供多种多媒体信息服务,形成ISC(Internet服务中心)的功能。在IDC/IXC/ISC的体系结构中,形成服务器托管平台、存储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计费平台等不同功能。<BR>    6.1.3成都信息港的服务<BR>    成都信息港是一个以支持端到端多媒体信息应用为基础,具有大容量高速传输能力、可靠稳定、保证服务质量的营运级宽带IP网络,提供多业务接入和全业务服务。<BR>    成都信息港网络运营基于IP网络技术,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提供多种服务接入平台,向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接入服务,包括:窄带的接入(PSTN、ISDN和基础的无线接入)服务和宽带的接入(DSL、CableModem、LAN、数据专线、帧中继和ATM接入等)服务;VPN平台,可管理的VPN服务取代传统话音专线和数据专线服务,特别是VPN会更好地利用接入平台中的各种接入方式,使传统的专线业务范围大大扩展,通过无线和卫星接入实现大范围VPN;话音业务平台,实现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的融合;视频点播平台(VOD)则必须依赖于宽带的接入手段,将图像业务引入传统的通信业务中去;电子商务平台,融合了信息发布、电子银行、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活动。“一网多平台”体现了数据整合,提供IP全部业务、全市范围的VPN、电信级的语音增值、IP电话、IP传真,为ISP及ICP提供高速廉价的网络承载,为数据大客户提供统一接入(提供数据/话音/视频合一的增值业务)等服务内容。<BR>    6.2城市无线调度共网(无线信息港)<BR>    城市无线调度共网是采用数字集群通信体制、并与现有各种通信系统互联互通的新型无线通信网。该网具备公用移动通信网所缺乏的群呼、组呼、快速入网、强插、强拆、脱网工作等特殊功能,在同一技术平台上提供指挥调度、数据传输及电话服务,特别适用于城市管理、执法监督、车辆调度、移动指挥等业务领域。通过建设城市无线共网,形成一个以城市管理机构为中枢并面向各职能部门和城市公共服务的统一的、综合的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并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与移动通信公网和城市的其他无线专网之间互联互通的平台。<BR>    利用城市无线调度共网,可以为应急联动、执法监察、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市容管理等城市管理部门提供专业组网服务;为物流配送、车辆调度、技防监控、生产调度等社会运营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BR>    6.3应用工程<BR>    成都信息港和城市无线调度共网通过大量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手段,满足以多媒体、互动性、个性化为特点的各种信息需要,将在政府管理、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主要方面,起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等作用,全面促进经济繁荣。<BR>    主要应用和支撑的系统有:电子政务系统、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税务电子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企业信息系统、教育和科学技术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系统、交通运输综合信息系统、城市建设和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社区信息服务系统等。<BR>    6.4建设模式<BR>    成都信息港的建设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政府宏观调控、规范管理、项目托管和建设外包,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产业经营相结合的新的投融资、建设和管理体制。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报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信息化可持续发展。<BR> <STRONG>   第八章电子政务</STRONG><BR>    8.1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BR>    8.1.1指导原则<BR>    成都市电子政务建设遵循以下原则:<BR>    (1)统一原则。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四统一的方针,要按照成都市信息化工作和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统一部署,形成统一的组织领导,规范电子政务管理、建设和运行,防止各自为政。要通过统筹规划、填平补齐、互联互通,逐步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要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建立共用的政务基础信息库,形成统一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要处理好上下级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建设目标和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分层建设、分步实施,构建条块结合的政务应用服务体系<BR>    (2)应用原则。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服务导向,以应用为重点,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需求,讲求实效,面向服务对象(公众、企业、公务员等),按照“服务、监管、效率”的优先顺序,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规范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在规范服务中增强社会监管力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以应用作为动力,带动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发展。<BR>    (3)安全原则。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国家、四川省有关规定,在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安全工程,建立并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结合我市具体情况,按照不同的业务内容,不同的网络层次和不同的应用对象,采取不同的安全策略,处理好发展与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障电子政务网络与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BR>    8.1.2发展目标<BR>    成都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初见成效,基础性、应用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电子政务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逐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网络体系,并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支撑,电子政务系统在公共服务、宏观决策、城市监管、应急处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逐步建成以资源为基础,应用为核心,网络为支撑,安全、法规作保障的电子政务体系。<BR>    8.2成都市电子政务体系建设<BR>    8.2.1开发信息资源<BR>    按国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统一制定电子政务信息采集、管理、开发的标准和政策,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的机制。在规划和开发、建设基础信息库的基础上整合各行业和领域可共享的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鼓励各单位结合业务深度开发、应用本领域内的信息资源,形成面向不同对象、分层分级管理和使用的信息资源体系。<BR>    8.2.2应用体系建设<BR>    建立统一的、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各职能部门网站群,授权发布行政管理和公众服务的相关信息,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政府职能简介、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城市概况、时事新闻、办事指南、业务表格下载、并联审批等检索、查询和业务互动服务。<BR>    建立政策法规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系统、公共安全与司法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统计数据报送系统、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电子证照系统、交通管理系统、电子采购与招投标系统、税务征收系统、社保与就业系统、健康医疗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及金财、工商、旅游、文化等一批密切关系城市管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推动政府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向网上申报、网络受理和在线审批发展,方便企业与公众、提高服务效率、转变政府职能。<BR>    开展内部办公应用,实现市级党政机关内部及其所属各职能部门之间,市和各区(市)县之间以及区(市)县党政部门之间文电、信息、目标、人事、会务、后勤等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BR>    8.2.3构建网络体系<BR>    根据电子政务应用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按照“集约、有效、安全”的建设原则,体现“满足应用,适度超前;功能清晰,避免重复;分级安全,使用便捷”的技术设计思想,到2005年,初步形成符合国家要求,由内网、外网和行业专网构成的骨干网络体系。电子政务内网与外网、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电子政务外网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建设完成市级部门和各区(市)县局域网,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互联;实施并完成各行业专网,实现有序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BR>    8.2.4建立信息安全体系<BR>    成都市电子政务系统是政府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效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形成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基础设施、产业支撑、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安全服务和安全监理的保障体系构架。电子政务安全建设中的问题协调由成都市信息安全联席会解决。<BR>    (1)安全保障策略。成都市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基于国家自主安全技术和产品,综合技术、管理、人员等安全环节,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电子政务系统从规划开始就有足够的信息安全措施,为电子政务系统整个生命周期(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升级和拆除)提供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统中所有的安全措施、安全手段应构成一个整体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系统中不出现漏洞,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做出及时的防范。<BR>    (2)安全技术体系。从2003年到2005年,按照“检测、防护、响应、恢复”的原则,根据全市电子政务的网络结构和应用系统,结合各部门系统不同的安全需求进行成都市电子政务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建设。围绕电子政务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抗抵赖性和可审计性等主要的安全要素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从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公共安全支持等方面设置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合理、均衡地考虑各种安全措施,如鉴别、授权、证书、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保密检查、备份、防病毒等。考虑成本与效率,做到适度安全。在电子政务的安全建设中要注重整体性安全策略、安全参数等的统一设置。<BR>    (3)安全管理体系。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建立信息安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电子政务系统相关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和实施,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信息安全技术流程、信息安全教育计划。各专门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和组织机构按照各自职能对信息安全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加强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产业支撑和人才培养机制。<BR>    8.2.5建立法规体系<BR>    加快推进地方电子政务法制及标准体系建设,要加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加速研究和制定我市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逐步制定与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相适应的地方标准实施机制,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BR>    8.3规划实施保障措施<BR>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宽、影响面大、技术性高和系统性强的庞大工程,由市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全市的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通过建立电子政务推进领导机构、技术咨询机构和运行管理机构,提供组织保障。<BR>    电子政务的运行管理方式,采用在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设立专门技术管理机构,负责集中管理和维护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平台等基础性设施,可以尝试可控的外包服务,为各部门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各部门分别管理各自内部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党政相关部门按职能划分和部门信息化需求完成各自的工作。<BR>    加大行政经费投入,采取创新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系统日常运行、维护、升级的经费;要通过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大力开展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等,提供人才保障。<BR>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gis
gis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16
  • 发帖数15945
  • QQ554730525
  • 铜币25337枚
  • 威望15352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帝国沙发管家
  • GIS帝国明星
  • GIS帝国铁杆
2楼#
发布于:2007-09-04 11:28
<STRONG>   第九章电子商务<BR></STRONG>    9.1建设体系与目标任务<BR>    9.1.1指导思想<BR>    成都市电子商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资源整合、市场调节、有限目标、滚动发展的原则,立足成都,辐射全省,构建区域性电子商务框架体系,开展B2B、B2C、G2B、G2C服务,实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兼顾系统的先进性、开放性、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BR>    9.1.2目标任务<BR>    成都市电子商务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到2005年,建设一个由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系统构成的基础平台;建设由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机构构成的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体系、由市场交易主体构成的商务运营体系、由技术标准、规范、法规和行政管理机构构成的电子商务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数据交换中心、CA认证体系、城市征信系统、物流信息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BR>    9.1.3业务模型<BR>    成都市电子商务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市民和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业务往来是主要的电子商务行为。广义的电子商务包含了电子政务的部分内容,体现在政府参与的业务活动之中。<BR>    9.1.4框架体系<BR>    成都市电子商务建设与应用体系包括基础层和应用层两部分。基础层包括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两部分,是为电子商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物理基础;应用层包含参与电子商务的市场交易主体、各中介服务机构和管理服务机构,是构成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的基本要素和商务环境,应用层的各构成主体通过建立各自的商务网站参与电子商务。<BR>    成都市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主要由电子商务数据交换中心、CA认证中心、在线支付服务中心、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构成。<BR>    成都市电子商务的应用依托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采取有线和无线多种接入方式,利用成都市工商网、成都市农业经济信息网、多媒体信息亭等载体,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通过各种电子商务门户,开展B2B、B2C和C2C的网上交易。成都市电子商务应用模型中,重点在于推进企业信息化和建立网上交易信用机制。<BR>    9.2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BR>    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是成都市电子商务公共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到2005年基本建成面向电子商务的全方位的应用服务集成平台。<BR>    9.2.1建设原则<BR>    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遵循以下原则。<BR>    (1)整体性和一致性原则:系统遵循总体的开发规范和接口标准,同时考虑和现有部分应用系统的接口,以保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信息的一致性;<BR>    (2)经济性和冗余性原则: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可能的增值服务留有空间,总体上具有良好的性价比;<BR>    (3)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平台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保证平台运行稳定可靠;数据的安全性、重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恢复性;<BR>    (4)容灾性原则:系统提供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在日常维护或是意外崩溃时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可以正常运转;<BR>    (5)可维护性原则:系统提供完善的安装、部署、配置、监控手段,保证平台高度的可维护性;<BR>    (6)先进性原则:支持主流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软件WEB服务器软件及市场现行版本,及支持主流的应用服务组件;<BR>    9.2.2系统与功能描述<BR>    成都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的功能体现为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集成,即通过综合电子商务的基本业务流程实现不同商务模式下各种应用服务的无缝集成。<BR>    应用服务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BR>    电子商务流程的集成: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定义、实现和管理不同电子商务处理系统的信息交换,无缝地集成流程操作,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降低开销、加快客户响应。实现电子商务流程集成包括过程管理、过程模型、工作流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及相应的各种处理工具。<BR>    应用的集成:应用集成的目标是将一个应用中的数据和功能和另一个应用相结合,提供高效的互通。<BR>    数据的集成:数据集成是应用集成和商务流程集成实现的基础,数据集成需要完成数据的定位、归类、元数据模型定义,并进行共享、发布和交换。<BR>    标准的集成:为了完成各个层次的集成,必须对数据格式、应用组件、商务处理的各种标准进行支持和应用,包括:COM+/DCOM,CORBA,EDI,JavaRMI,XML等各种标准。<BR>    平台的集成:为了完成整个系统的集成,必须实现对各种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平台的支持和集成。<BR>    9.2.3建设任务<BR>    应用服务集成的核心是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应用的集成,整个核心集成平台分为四层,下层不仅完成本层的功能,同时对上层提供相应的支撑。通过提供在四个层次的几组核心功能和配套的管理、配置工具,可以实现从基本数据交互、信息汇总到工作流集成和电子商务应用整合各个层次的要求,满足面向电子商务的应用服务集成平台的基本要求。因此,成都市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按照应用服务集成对数据集成层、信息集成层、工作流集成层和电子商务集成层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系统和工作机制。<BR>    图9-3应用服务集成需求结构<BR>    (1)数据集成层。数据集成层主要结合基于消息中间件实现消息的采集、翻译传输功能,它还要结合对象请求代理中间件和事务处理管理提供对组件等对象的处理能力,提供基本的记录、审计和安全功能。数据集成层负责提供和各种数据库、应用的连接能力,并支持对电子商务、知识管理(KM)等系统的高效连接。<BR>    (2)信息集成层。信息集成层为上层提供通用的服务,如数据的格式化、路由、负载均衡、可选择的路径交换,信息仓库等等。<BR>    (3)工作流集成层。工作流集成层主要实现对操作处理组件的集成,它提供所有的组件处理工具供电子商务集成层使用。<BR>    (4)电子商务集成层。电子商务集成层定义相关的电子商务模型,包括商务处理和相关的规则。抽取电子商务应用模型,规范各类应用接口,以保证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通过规范的接口进行互联,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单一、无缝的电子商务流程。<BR>    9.3重点建设工程<BR>    9.3.1数据交换中心<BR>    ⑴系统概述。数据交换中心是提供电子商务基础信息服务的物理载体,是支撑成都市电子商务的公共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中心利用信息资源中心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根据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的要求,开发建设相应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电子商务提供信息数据资源的采集、分析、管理、挖掘和决策支持。按照功能结构,数据交换中心可分为三部分:<BR>    信息分析平台。依据信息资源数据库中的不同部门与业务数据集,提供综合查询检索及统计报表功能。可以提供数据自动提取和数据挖掘功能,为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库系统提供知识数据。<BR>    信息存储平台。即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括相关各部门的公共数据和信息,以统一的规划和格式存放在数据库中,并可以实时更新。<BR>    信息收集与交换平台。电子商务各大系统和各类服务中心的数据通过电子商务支撑平台进入信息收集与交换平台;电子商务各大系统和各类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商务支撑平台从信息资源库中获得所需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库的安全性在基础平台的总体框架下进行设计。<BR>    ⑵建设任务。建设数据收集与交换平台,实现对于各个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服务功能;建设综合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基于数据交换的信息资源库,积累和管理各种综合信息;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基于知识库的管理,从信息库中提炼出价值,逐步形成能够支撑电子商务平台各个系统及应用的数据采集、交换、存储及分析的数据支撑中心。<BR>    9.3.2CA认证体系<BR>    ⑴系统概述。CA认证体系建设是电子商务的安全基础,整个系统以电子证书系统为基础,由加密库为应用系统提供系统所需的各种加密接口,通过对安全网络传输系统的支持在通信用户之间建立安全信道,提供多种身份验证机制,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和用户的合法性访问。<BR>    ⑵建设任务。建设具有信任权威性的电子商务基础服务体系,实现与国内外根CA的交叉认证。具体包括:向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各类网络设备、服务器、用户终端等提供数字证书,为全市范围内的电子商务及其他各种认证需求提供服务;负责认证、颁发、管理、吊销电子证书;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为交易的各方提供电子商务活动的信任支持,推动成都市广泛开展网上商城、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等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化公文流转等电子政务活动,支持电子商务的各种模式;通过对大量的交易数据、信息数据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与挖掘,为政府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服务。<BR>    9.3.3征信系统<BR>    (1)系统概述。成都城市征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对成都市内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商务活动的信用信息开展联合征集,建立信用记录,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评估,并提供信用报告。成都城市征信信息系统可为单位和个人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商务对象的信用状况提供技术手段,为建立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提供技术保证,并在税收征管、社会保障、工商注册等方面的监管方面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BR>    图9-4城市征信信息系统框架<BR>    (2)建设任务。建设个人和机构信用信息系统,搜集整理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信用信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为第三方提供有翔实依据的关于个人或组织机构(企业)的信用报告。具体任务包括: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为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一个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征信数据库,采集、转换与整合来自各种数据源的征信信息,并形成统一的数据基础;建立征信信息的使用原则和方法,保证征信数据的准确性,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提供征信服务;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BR>    9.3.4现代物流信息中心<BR>    (1)系统概述。物流信息中心是现代物流业的基础信息平台。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接受、汇总、储存、交换和传输货运行情信息,及时反映货运供需状况、运力和运量需求信息,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代理、结算和集合竞价,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工作。同时,通过集中、有序、规范的货运交易,使托运人获得较低的价格和优质服务,集中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BR>    根据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框架,物流中心分解为三个层次:物流业务相关系统、物流信息平台(中心)和配送网络优化系统/预评估系统。通过完善的地面仓储、配送、监控、客户服务网络,物流中心将成为物流企业的集中区和示范区,进而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其中物流信息平台(中心)是成都市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和核心。<BR>    (2)建设任务。物流信息平台(中心),对客户、物流中介和管理服务机构在业务中涉及的物资运输、储存、配送、帐务往来等信息进行管理,按现代物流的要求组织业务流程;加快物流信息中心的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在物流信息中心的平台上构建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过物流信息中心解决自己的物流需求,在实际运营中不断完善物流信息中心的功能;建立配套政策法规,鼓励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BR>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包括:(1)加强物流业发展中政府部门的领导,发挥政府部门在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2)完善行业的协会组织、加强物流业发展中的行业协调和行业自律;(3)采取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4)加快培育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服务市场体系的建设;(5)加快物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物流业发展的技术含量。<BR>    9.3.5银税一体化工程<BR>    (1)系统概述。“金税工程”、“金卡工程”是国家信息化系统工程的重点组成部分,运用创新手段实现金融、税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是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银税一体化”是银行卡支付与税务征管业务互动、协同操作的信息化应用,它以金融税务共享的终端应用为切入点,利用终端机具提供的交易信息,在银行和税务行业规范的指导下,逐步建立系统互联、信息互通的银税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经济运行提供监管和服务,为构筑区域性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奠定基础。<BR>    (2)建设任务。以推广使用金融税控收款机为切入点,建立银税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银行、税务系统的融合发展。重点在旅游宾馆餐饮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医疗卫生等行业试点推广使用金融税控收款机。到2005年底,试点行业税收明显增长,银行卡持卡消费额由2002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20亿元。<BR>    探索“政府引导,税务推动,银行配合,社会投入”的推广模式,以降低税控收款机布设成本,为税收监管提供资金流监控手段;通过在上述行业的商户中推广使用金融税控收款机,扩大银行卡受理市场范围,推动持卡消费;探索以市场化手段建立集约化的技术维护机制和政府部门对金融税控收款机跨行业运营的监管体制;利用金融税控收款机提供的交易信息,在银行和税务行业规范的指导下,逐步建立系统互联、信息互通的银税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经济运行提供监管和服务。<BR>    9.4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建设<BR>    9.4.1电子商务运营体系<BR>    电子商务运营体系由市场交易主体和市场行政管理机构构成,主要的建设任务是:引导和鼓励市场经济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管,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确保电子商务活动健康、有序性、规范性地进行;鼓励市场经济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应用改进生产和经营,建立内部信息网络(Intranet)并利用互联网(Internet)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应用CAD/CAM/ERP/SCM/CRM等技术和方法,不断深化企业信息化。<BR>    9.4.2电子商务标准体系<BR>    成都市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的开展通过一系列技术标准和制度规范来实现,这些标准和规范包括: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描述技术、应用技术、信息化相关设备标准、一致性测试和认证等。<BR>    (1)数据交换标准:术语、信息分类编码、多媒体与图形图像标准、电子商务信息交换技术规范、电子商务路由技术规范等。<BR>    (2)安全保密规范:电子商务认证(用户和设备)、授权--CA技术规范;电子商务业务加密、数字签名、电子印章技术规范;电子商务信息交换安全技术要求;电子商务XML安全技术要求;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电子商务网络传输加密技术要求;网络安全防范指南;基于PKI的WebService安全操作规范。<BR>    (3)通用性技术规范:EDI标准体系;国际通用的电子商务报文交换标准;服务接口标准:基于服务集成的接口标准。<BR>    (4)市场规则: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和规范。<BR>    9.4.3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体系<BR>    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以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为主要依托、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电子商务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并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运行队伍;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支付中介服务、物流中介服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提供电子商务软件评测、人员培训、技术咨询和安全服务的技术中介体系。<BR>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whmwxhanshan123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6-06-17
  • 发帖数3108
  • QQ
  • 铜币6445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3楼#
发布于:2007-09-04 13:59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lyw505
卧底
卧底
  • 注册日期2004-12-04
  • 发帖数205
  • QQ52498211
  • 铜币3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4楼#
发布于:2007-09-05 20:26
呵呵,政府的东西到最后很多就是华而不实的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8.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
Y.W.Lau qq:52498211 email:jxgis@126.com msn:lyw505@hotmail.com popo:jxgisrd@163.com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lily206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6-04-20
  • 发帖数86
  • QQ
  • 铜币401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5楼#
发布于:2007-09-18 09:45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