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erect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3-10-16
  • 发帖数2827
  • QQ
  • 铜币14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1494回复:0

中国遥感大事记1984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11-18 09:46
1984
腾冲航空遥感试验获奖
1978年12月一1980年,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国内16个部委所属68个单位、50多门学科、7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的腾冲地区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航空遥感技术应用试验(简称7802工程)。历时3年完成了预期的试验目标,取得了大量的航空图像和数据资料,并将这些图像资料用于自然环境、资源勘察,取得了重要成果。试验中所用的遥感仪器大多属于我国第一代产品。此次试验检验了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遥感仪器在勘察自然资源环境,探索遥感技术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应用中的潜力。组织实施了包括光学摄影、红外和多光谱扫描、微波辐射等技术手段在内的航空遥感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判读分析,取得了大量的航空图像和数据资料,利用这些图像和资料研究,取得了70多项专题研究成果,同时对我国航空遥感实验技术系统建设,开拓我国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培训我国遥感科技队伍均起了历史性推动作用。腾冲航空遥感试验,规模空前,影响深远,是中国遥感应用的开拓项目。其成果获198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3月26日,在腾冲航空遥感试验20周年之际,在北京举行了“超前决策、开拓奉献、团结协作、信息共享”为主题的纪念会。原中国科学院秘书长、腾冲遥感领导小组组长郁文,原国家科委高新司司长、国家遥感中心主任马俊如,原腾冲航空遥感试验副总指挥陈述彭院士,原腾冲航空遥感试验空中试验组组长童庆禧院士,科技部高新司李健司长、郑立中副司长,以及云南省科委等领导和当年参加腾冲航空遥感试验新老科技工作者们参加了会议。

实验通信卫星发射(部分成功)
1984年1月29日,西昌发射基地,长征3号火箭发射实验通信卫星(部分成功)。

东方红二号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4年4月8日, 西昌发射基地,长征3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实验通信卫星。

亚太经社会区域遥感地质应用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亚太经社会区域遥感地质应用讨论会由亚太经社会区域遥感项目和地矿部地质遥感中心共同组织,于1984年4月12~19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中外代表67名,提交论文47篇。在这次讨论会上,我国各部门的遥感应用成果博得了各国专家的好评,扩大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会后,编印了《亚太经社会区域遥感应用讨论会论文集》。

应用遥感技术与野外调绘相结合完成全国土地资源调查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为查清我国土地权属、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国土资源部从1984年5月开始历时十几年,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资源调查工作。

首先以县(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力量,采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方法,按照国家统一技术规程,进行全野外调查工作。外业调查是采用航空航天遥感像片和大比例尺地形图为主,以行政村或农、林、牧、渔场等为单位的基本调查方法。

1995年5月,完成全国2843个县(市)外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县级汇总工作。1995年12月,在县级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地(市)、省(区、市)和国家三级数据、图件和文字报告汇总。

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主持会议,听取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汇报,并确定在全国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1996年10月31日,完成全国同一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并与同年底完成数据汇总。1997年11月和1998年1月分别向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查清的土地利用现状作了汇报。1999年11月,由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向社会公布了全国1996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现状同一时点调查数据。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历时十余年,耗资10多亿元,投入专业人员50多万。可以说,完成了一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业。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家底不清,数据不实的局面,取得了全面、翔实、准确的从每一个地块开始到村、乡、县、地、省和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第一手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有关政策、科学决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土调查多平台遥感预试验取得成功
1984年6月至1986年12月,湖南省遥感中心和航天部五院501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所等单位合作,在我国首次开展“国土调查多平台遥感预试验”工作,利用中轨道陆地卫星多波段扫描图像(MSS)、高空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图像、低空彩色红外摄影、多波段扫描图像、遥感实时传输图像及地面地物波谱测试等6个平台的资料,开展了南岭成矿带郴桂地区遥感找矿预测、湖南桂阳鲁塘幅1∶5万区调填图、洞庭湖区水情实时监测、武陵源旅游地质调查等示范应用研究,并系统地编撰了我国第一本《地物波谱数据库》。该项目于1985年列入我国“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成果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遥感概论》出版发行
1984年7月,北京大学遥感所马蔼乃教授编著的《遥感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马蔼乃教授自1976年以来,在全国多次培训遥感人才中积累的教材内容,该书较系统地论述了遥感技术成像原理与遥感信息解译原理。是我国遥感领域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被多所高校和短期培训班选为教材使用。在1997年该课程开课20周年之际,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被评为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仍是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入学考试的主要参考资料。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研究报告》(《蓝皮书》)出版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研究报告》(俗称《蓝皮书》)于1984年8月在国家科委新技术和基础研究局主持召开的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研究报告座谈会上,和专家及读者见面了,已在全国发行了二千多册。《蓝皮书》获得国家计委、科委和经委等五单位召开的“六五”攻关项目表彰大会的奖励。

八十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信息的充分利用被广为重视,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在许多部门和地区正在积极筹备组织或开展研究。1983年中,国家科委新技术局预计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在不远的将来必然在全国展开的形势,认识到在全国广为铺开这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之前,必须着手研究和制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的急迫性,为此,1983年11月邀请了国内有关专家,组建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并立即展开了研究工作。“研究组”由14位专家组成,在组长陈为江,副组长陈述彭、秦元勋、傅立勋等的主持下,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了国内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认真分析了国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的经验教训和前景。经过约一年的工作,完成了《蓝皮书》的编写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标准与规范的研究成果,开拓了信息标准与信息共享的研究领域,对发展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JX-3解析测图仪研制
JX-3型解析测图仪是1984年8月国家测绘局下达的重点研究项目。1986年研制成功。该仪器是一种集光、机、电、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高技术精密航测仪器,能测制大、中比例尺地形图、DEM采集、面积量算和制作抛面图,能将地图要素存储于磁盘、磁带上,可分类提取,随时回放或提交工作站编辑,然后进行高精度绘图。仪器储存有1∶500—1∶10000规范的图式符号及部分向量汉字库。实现数字测图过程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实时显示,为作业尤其是数字地图采集提供了方便。JX-3型解析测图仪设计思想先进,性能优异,精度良好,达到或超过了原定解析测图仪所要求的各项指标,是一台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控制下的解析测图和数字测图仪器,总体上达到了八十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仪器研制成功后迅速投入批量生产;不仅替代了进口而且还被用来改造国外进口的同类设备。该成果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成立
1984年9月5日,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成立,挂靠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协和上级学会的领导下,开展了多种学术交流活动及科普工作,参与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二次,为促进我国海洋遥感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六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
1984年9月12日长征2号丙火箭成功发射第六颗返回式卫星。

我国第一套气象卫星数字图像微型计算机处理系统问世
1984年9月,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联合研制成功微型机——气象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这是我国第一套气象数字图像微型计算机处理系统。该成果获北京市1985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出版发行
根据国家科委及联合国援助“建立国家遥感中心”计划,由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发展部主持,陈述彭院士主编,全国20余个单位近百名科学工作者提供成果和参加编制的《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于1984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近10多年来应用陆地卫星影像对我国主要典型区域进行专题地学分析的集体研究成果,着重阐明了区域环境特征,演变规律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选择了全国85个典型地区,以“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水文动态迹象”、“地表形态特征”和“地质构造形迹”等四个专题,分别对我国不同地区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了全国性的基本地理数据。该图曾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研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于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展出,同时也参加了多次国际交流并获得好评,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西省遥感中心成立
1984年10月,经山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山西省遥感中心在太原成立,1988年省政府批准该机构为全省遥感技术协调机构。

遥感名词专题讨论会召开
1984年1I月24~25日,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在江苏省无锡市主持召开了“遥感名词专题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42人。讨论会对于统一遥感名词定义有特别意义。

IRSA-2图像分析处理系统研制完成
为了发展运行性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IRSA一1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于1984年11月完成了IRSA一2图像分析处理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在软、硬件方面有一系列改进,其功能包括图像文件管理、CCT磁带输入输出,与图像处理器的人机交互操作,各种图像处理程序,以及图形和三维立体图像显示等。成为当时第一个具有自主版权的图像处理软件。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北省遥感中心成立
1984年12月,湖北省遥感中心成立。该中心是湖北省科委领导下的从事遥感技术科研、教学、资料服务和应用单位组成的技术开发联合体,接受国家遥感中心指导。该中心负责全省遥感的规划立项、管理协调、学术交流及成果推广。

1∶100万全国数字高程模型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4—1985年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测绘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按照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中心建设国家数据库的统一部署,承担“国土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优选一万二千六百多幅1∶5万和1∶10万地形图,按统一经差、纬差在全国布设并获取2500万个格网点的三维坐标,经计算机优化,建成我国第一个1∶100万数字高程模型。该模型在水利规划、流域治理等多方面应用,尤其是广电部使用该模型设计全国电视转播站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比在地图上模拟设计节省七年工作量。该成果获1995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984-1986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委“六五”重大项目“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中“三峡库区地表覆盖和土地环境容量遥感调查评价”课题。在国内首先应用黑白和彩红外航空相片、MSS和TM卫星像片,结合较系统的野外实地目标考察,解译、分类制作了1∶10万三峡库区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图,以定性、定量和定位的方式评价库区土地利用和环境容量及其与三峡大坝之间的相互影响:库区地表覆盖质量失调,土地开垦严重(有大量大于25°的陡坡和挂坡旱耕地)、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恶化,不利于三峡大坝建设;而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势必淹没大量土地,特别是长江一、二级阶地上的良田沃土,加剧了库区本来就很紧张的人地之间的关系。由于库区土地过垦,无后备可垦土地资源,因此容纳不了众多的移民。按“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修建三峡工程,弥补耕地损失和移民搬迁,只能通过改造中、低产地,坡改梯和部分移民向库区外搬迁,不能走毁林、毁草垦殖,盲目扩大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本课题的观点和论据被项目研究报告接收和采纳,并上报国家,为国家关于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项目获1989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已近10年,事实说明,课题研究所得出的观点和提出的建议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国家采取的一些政策的,如部分移民外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保护森林,扩大林地面积,改造部分低产地等。

《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编辑出版
1984-1989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主编并出版了《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地图集》。图集是国家科委“六五”重大项目“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项目支持的。由环保、高校和科研等单位协作完成。应用遥感、GIS和其它相关技术研究和编制与三峡库区密切相关的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内容和图幅,如库区水、土状况、库区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环境地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土地资源、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等。主比例尺为1∶75万,内容翔实丰富,为研究长江三峡生态环境和三峡工程建设提供和保存了宝贵的数据、图形和图像,遥感和GIS发挥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图集由科学出版社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国内外发行。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赠送克林顿总统一本《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地图集》。

西藏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
1984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受农牧渔业部和西藏自治区农业委员会委托,针对西藏特定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差异,采用航天和航空遥感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调查分区控制面积及不同比例尺调查的衔接问题,使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不仅效率高,且经费省,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该任务1991年完成,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全国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与估产运行系统建成
1984年底国家经委给国家气象局下达了用以气象卫星遥感技术为主的“全国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与估产”的项目。承担该项目的单位除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以外,还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安徽省气象局、山西省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遥感估产业务运行系统,即“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与综合估产系统”。该系统涉及到我国11个冬小麦主产省(市),总面积达二千多万公顷,总产量预报值稳定在95%以上,并为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决策参考信息,在经济效益方面初步估算每年都在三亿元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目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喜欢0 评分0
[face=隶书]
强极则辱 情深不寿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fa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