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erect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3-10-16
  • 发帖数2827
  • QQ
  • 铜币14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1745回复:0

中国遥感大事记1961-1980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11-18 09:41
1961
DP—1地物摄谱仪研制成功
我国‘研制成功了一台DP—1地物摄谱仪,并由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研究所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利用该仪器在青藏高原等地进行了地物光谱反射特征和天空光线成分调查。

1965
我国第一台航空红外扫描仪研制成功
1965年秋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航空红外扫描仪(8—14μm)

1969
周恩来总理指示研制中国自己的气象卫星
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中央气象局等单位的代表时指示,一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二要采取各种办法,接收利用外国卫星传送的气象信息。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研制中国自己的气象卫星。

第一台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研制成功
1969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称大气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并试收了美国第一代业务气象卫星艾萨(ESSA)系列实时的自动图片传输(APT)云图。从此开始了我国接收利用外国气象卫星发送的气象数据资料。此后该所和有关单位协作又研制了甚高分辨率云图接收机(1973)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1978)。样机研制成功后很快投产,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该成果在气象预报,特别是台风预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0
东方红一号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科学实验卫星。

1971
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1971年3月3日,长征1号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

卫星气象中心站成立
1971年7月1日中央军委以[71]军字第157号文批复,同意中央气象局组建卫星气象中心站(含卫星气象研究室),暂编干部一百零八人,简称“七0一办公室”,下设一组(总体仪器)、二组(无线电)、三组(资料处理)、四组(应用分析)(1975年9月,根据局业务调整,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分析研究任务连同机构编制人员移至中央气象台)。

1972
第一台RMKA8.5/23航空摄影机引进
1972年4月国家计委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从“广交会”购进第一台RMKA8.5/23航空摄影机。其后利用这台仪器进行了航空遥感试验。并于1978年引进两架双水獭飞机、红外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及相应的地面处理设备。同时还购买了3台RMK航空摄影机及冲洗设备,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航空遥感作业能力。

1973
《地球资源卫星及其应用》等书出版
1973年2月中国科学院计划局组织所属地理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称自动化所)、西安光机所等开展了地球资源卫星调研。先后出版了《地球资源卫星及其应用》、《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和《环境遥感技术简介》等书。这是我国较早出版的卫星遥感书籍。

我国远程导弹太平洋海上落点遥感测量定位技术研究成功
1973年2月我国远程导弹太平洋海上落点遥感测量定位技术研究成功,用于1980年我国远程导弹实测。

1974
气象卫星规划会议召开
1974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气象卫星任务规划会,确定了实事求是、力求先进、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讨论了初期气象卫星的基本技术要求和系列发展的初步设想。这是我国关于气象卫星的第一次规划会议。

返回式卫星发射
1974年11月5日,长征2号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未成功)。

1975
6875黑白全色红外航摄胶片试制成功
1975年4月我国特有的遥感感光胶片6875黑白全色红外航摄胶片试制成功。大量用于航空遥感。1976年12月用于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摄影。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长征二号火箭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送入轨道。三天之后完成了预定的科学试验任务,安全返回地面。这种卫星首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期航空地质学习班举办
1975年地矿部委托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一期航空地质学习班,结合实际应用讲授了有关遥感和航空地质的原理和方法。此后,北京大学在校内外先后与各产业部门举办了许多类似的学习班,陈述彭院士、承继成教授、陈荫祥教授等为培训班的教师。培训了大量有专业经验的技术人员,对推动我国遥感及其应用的广泛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被称为中国遥感的黄埔军校。

1976
遥感规划讨论会在上海举行
1976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召开了遥感规划讨论会,系统地组织所属各研究所开展了传感器的研制、地物波谱测量、遥感数据处理及遥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76年12月 7日,长征2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二颗返回式卫星。

三层负性彩色红外航摄胶片试制成功
1976年我国特有的遥感感光胶片三层负性彩色红外航摄胶片试制成功,大量用于航空遥感,用于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摄影,1976年12月,用此胶片取得了我国第一张彩色卫星像片。

1977
航空多光谱照相机和彩色合成仪研制成功
1977年6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航空多光谱照相机和彩色合成仪。该院地理所、长春光机所、感光所等在空军的支持下,在陕西汉中地区进行了航空多光谱摄影试验,并对试验区多光谱像片进行了地质判读分析。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成立
1977年7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成立地理所二部,专门进行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该部成立后,先后组织了哈密、腾冲等一系列大型、综合性的航空遥感实验。

中国遥感代表团访问瑞典和英国
1977年,根据国家科委方毅主任指示,陈述彭院士率中国遥感代表团专家七人到瑞典和英国考察遥感技术。

1978
第三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
1978年1月26日长征2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三颗返回式卫星。

1979
邓小平同志访美并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议
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访美期间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议,包括引进美国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站的项目。中国科学院受国家委托执行该项目,与美国系统及应用科学公司(SACC)签订了引进合同(1982年12月),并得到了美国政府和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出口许可证(1984年5月)。该站经扩充后可以接收法国SPOT卫星数据。

第一个农业遥感技术合作协议签订
1979年2月中国政府农林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罗马签订了第一个农业遥感技术合作协议(FCP/CPR/8904),FAO投资25万美元,先后在北京和哈尔滨举办了两期技术培训班。

遥感技术工作座谈会召开
1979年6月在国家科委主持下,邀请了19个部委局院的近50名科技人员和干部在北京召开了遥感技术工作座谈会。会后组织了调研组,对国内遥感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在各部门遥感发展规划基础上,草拟了全国遥感近期发展规划讨论稿。

国家气象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签订了援建项目第一期工程
1979年6月国家气象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签订了援建项目第一期工程:建立TIROS—N/GMS图像资料接收处理系统。该系统自1983年6月投入业务试用。

航空遥感试验在长春净月潭地区进行
1979年9月在长春净月潭地区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参加这次试验的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地理所、长春物理所。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水文、地质、地理、气象、环境保护等科研、生产以及高等院校等60多个单位共400余人,取得了一批较有价值的应用试验成果。

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成立
1979年11月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在青岛成立,并同时举行了第一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所成立
197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遥感应用研究机构,设有地物波谱、图像处理、自动化制图、判读应用、航空试验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室,并配备了较好的仪器设备。建所初期先后承担并组织实施了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腾冲航空遥感试验》、《津渤环境遥感试验》和《雅砻江二滩山区水力开发遥感试验》等重大遥感应用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国际水平的成果。

津渤环境遥感试验
1979-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市和国家海洋局共同主持,有其所属25个单位2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在天津市和渤海湾地区进行了我国第一次以城市环境和海洋环境为主要背景的遥感监测,取得了大量反映天津市水、大气、热、碴、植被等生态环境和渤海湾近海海洋环境污染的遥感监测成果,并为天津市环保、规划部门和国家海洋部门所采用。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遥感技术在大瑶山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测中应用
遥感技术在大瑶山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测中应用研究是铁道部资助项目,1979年启动,1987年完成,获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专题的主持单位为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参加单位有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隧道工程局、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大瑶山隧道长约8.5km,是我国最长的双线隧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为保证勘测质量,采用多种遥感资料开展了遥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测,提供了详细的遥感判释资料,为施工提供了断裂带位置、断裂带宽度、可能的隧道突水位置等预报性信息。对提高大瑶山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测质量,加快勘测速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
二滩-渡口区域信息系统建设成功
二滩-渡口区域信息系统“六五”期间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前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滩水电站是我国仅次于三峡水电站一项巨大的工程,它的建设和建成后必然引起周围环境的巨大变化,能否引进GIS技术进行区域管理与评价分析在我国刚刚展开的GIS领域(1980)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和挑战。1980年1月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主持下,中科院成都地理所、成都计算机所等单位密切合作,自力更生,研究开发我国第一个区级地理信息模型,它在复盖渡口、米易、盐边三个市县700km2范围内,建成一个包括区域空间基础信息,人口资源与环境信息,以及和水电建设有关的专题信息的区内数据库,开发了包括淹没损失估算,持续人口迁移与选址,土地资源分析和水电工程引发的环境变迁分析等分析评价模型,发展了一个基于文件结构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RGIS),并应用于区域信息检索与评价分析上。该项目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渤海湾地区环境遥感试验开展
1980年4月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和天津市环保局组织了天津渤海湾地区环境遥感试验,先后有37个单位4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历时3年。为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污染综合防治、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气象卫星发展规划座谈会在上海召开
1980年6月9日—15日,中央气象局在上海主持召开我国第二次气象卫星发展规划座谈会,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参加,明确了我国既有极轨气象卫星、又有静止气象卫星,两星相辅相成、配套发展的战略原则和坚持“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八十年代我国气象卫星系列发展具体安排意见。

全国遥感规划座谈会召开
1980年6月,国家科委召开全国遥感规划座谈会并正式颁布全国遥感技术近期发展规划,从此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纳入了国家统一规划的轨道。

山西农业遥感试验
1980年6月由教育部直属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所院校联合山西省有关遥感科学机构,在山西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了山西省15.6KM2的农业遥感试验,完成了《陆地卫星像片太原幅农业自然条件目视解译系列图集》的编制工作。该图集包括地质图、地貌类型图等17种专业图件。并配合航天遥感解译作了有关地物波谱测量工作。该成果1981年6月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首次利用遥感技术完成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制图
在国家科委的统一组织下,1980年6月至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会同国家测绘局、林业部、农业部等46个单位,组织测绘、农业、林业、制图、计算机、地理等专业298名科技人员,利用564幅经过定位纠正的1∶25万美国资源卫星彩色图像,参考典型地区航片,用成图法和抽样法对算,在抽取九百多个县(农时历)和二千多个典型地区不同地物光谱的样张基础上,采用三级闭和差控制图斑面积,按地球椭球经差15分、纬差10分,在818幅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精确定位,完成全国和分省15种土地利用面积量算。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制图共完成六项成果:(1)量算出全国分省农、林、牧等十五种地类面积;(2)量算出全国分省—陆地、岛屿、滩涂、内海、领海国土总面积;(3)编制818幅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4)编制全国1∶400万地势卫星影像图;(5)编制全国1∶200万土地利用现状卫星影像图;(6)编制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卫星影像图。上述前5种成果供内部使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何康指出:“这次利用遥感技术完成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制图和国土面积量算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应载入史册。对制订国民经济建设规划有重要作用。”联合国特派专家奥列弗向联合国报告指出:“中国完成的全国土地利用遥感调查技术水平高,方法先进,和其他先进国家是一致的。”该成果1985年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

我国第一幅黑白1∶400万《中国影像》出版
中国科学院遥感所,黄绚、励惠国,1980年9月完成了我国第一幅黑白1∶400万《中国影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影像》系选用美国第一、二颗陆地卫星在70年代期间所摄取的,1∶3370000的第七波段(近红外)扫描像片,共625张镶嵌而成,投影采用双标准纬线多圆锥投影,为保证国土影像完整和便于读者分析使用,在国境外延伸半度与经、纬度垂直,整半度切割中国影像图为图边,图例用影像表示。

《中国影像》的出版,为以后全国线性地质构造图、圈形构造图等全国影像图的分析制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中国加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
中国加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1980年11月3日联大正式接纳我国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成员国。并于1983年加入了《外空原则条约》,1988年加入《登记公约》、《责任公约》、《援救协定》等三个条约;支持审议通过的有关宣言和原则;外空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维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方式方法、科技小组委员会和法律小组委员会的工作等。其中科技小组委员会的工作涉及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应用方案、遥感、空间科学、空间碎片、地球环境、天文学、生命科学等议题。根据国内分工,外空委员会科技小组委员会的工作由国家科委负责,并于1982年6月,由外交部、科委、航天部、中国科学院、原六机部组团参加了联合国第25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会议。国家遥感中心派人参加会议。

雅砻江二滩地区能源遥感试验成功开展
1980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电力部合作,成功地开展了雅砻江二滩地区能源航空遥感试验(简称801工程),1982年完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负责总体设计,成都分院组织实施,中国民航和国家地震局所属23个单位2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飞行面积23000km2,进行了二滩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的研究及稳定性评价,分析了该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调查了该区的滑坡泥石流,估算了水库淹没损失,研究了与环境工程有关的问题。为山区水利资源开发前期研究提供了依据。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成立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于1980年在石家庄成立。主要从事铀矿找矿与科研工作,在金矿、油气、水资源,钾盐等矿产及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城市遥感调查、工程地质等民用领域也广泛应用了遥感技术。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完成32个铀矿找矿项目,其中2个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个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9个民用项目中,1个项目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喜欢0 评分0
[face=隶书]
强极则辱 情深不寿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fa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