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00回复:0
乌海:信息化人口管理
<font size="4"> “鼠标一点,每个住户信息全都一览无余,细致到门牌号码”,在乌海市的每个派出所,民警们通过高科技支撑下的后的信息化平台,就可以立即掌握每一个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br/><br/> 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乌海市近年来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一直在不断加快,在经济大跨步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为乌海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2007年以来,乌海市公安机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在人口管理,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br/><br/> “一站式”信息共享<br/><br/> 为了改变过去由公安机关独立实施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单一做法,2010年下半年,乌海市公安局加大信息化建成的力度,设计建成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动员起来,使之成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的协作力量,并在工业园区等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务模式,主导建立了流动人口专兼职协管员队伍,形成了流动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流动人口维权机制。<br/><br/> 乌海市公安机关积极协调在社会相关行业的同时,还征得周边省区友邻单位的配合支持,广辟信息获取渠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不断丰富数据资源,依托“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各类信息进行一站式整合。<br/><br/> 据了解,截止目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共清洗入库民航、工商、税务、计生、电信等19个行业、86类数据近5万条,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br/><br/> “以静制动”警务延伸<br/><br/> 流动人口管理难,难就难在“流动上”,乌海市公安局打破常规,采用“以静制动”的办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平台以房屋管理作为人口管理的抓手,充分利用人口普查户口的有利时机,建立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新机制。2007年,乌海市公安局开发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将房屋信息全部录入到地理平台,采用实现人房关联的方式,将人口信息和房屋信息录入到地理平台上,特别是将采集到的流动人口信息全部标在地理信息平台上,使地理信息平台上可以流动直观地显示出人口分布、租赁房屋以及居住情况,实现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到“鼠标一点”,包括门牌号码等在内个人详细信息全都一览无余。实现了“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住”的工作目标。<br/><br/> 同时,乌海市公安局还通过抽取、清洗、关联等方法,完成了包括刑侦、交管、监管、治安、禁毒等全部非涉密公安业务信息数据的整合共享,实现了单点登录,实时查询,关联互通。在流动人口管理上,形成了深化警务平台与地理信息平台的完美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了全市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的工作水平。<br/><br/> 目前,乌海全市公安派出所共标注地理信息188321条,共登记暂住人口136016人,社区民警累计在警务综合应用平台采集录入信息8000多万条,信息日均增、变数达到3000多条。<br/><br/> “数字工作法”缔造平安城<br/><br/> 流动人口信息的全部录入,使警务信息综合平台治安管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侦破各类案件提供了很多重要依据。与此相配合,乌海市公安局连续探索出了“八四二”数字工作法。即工作对象“八明白”,暂住人口“四比对”,工作对象、暂住人口指纹、照片信息“两采集”的工作方法。在今年,还推出了流动人口管理“6221”工作法,即“六比对”、“两采集”、“两签状”、“一通报”工作法。平台系统通过自动运行的“四比对”等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确定潜藏在流动人口中的在逃犯和违法犯罪嫌疑人。<br/><br/> 随着人口工作的不断深入,乌海市公安机关的打防控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1至10月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7.6%,其中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了23.6%;破案绝对数同比上升21%,命案实现全破,社区民警直接破案和提供线索破案占到全部破案的47.5%;一些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夜盗、居民区摩托车案件同比分别下降了11.7%和42.8%,社会治安面貌焕然一新。
</fo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