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991036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25
  • 发帖数5917
  • QQ14265545
  • 铜币29669枚
  • 威望217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GIS帝国铁杆
阅读:1397回复:0

载人航天工程事迹报告会关于神舟五号的15个答案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11-19 19:00
载人航天工程事迹报告会关于神舟五号的15个答案
 
 
  (2003-11-19 08:48:50) 来源:北国网

(来源:北国网)

   11月18日,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我省举行最后一场报告会。来自载人航天战线的8位航天功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我们采用这种对话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本次报告会带给人们的信息。这次报告会直接回答了人们关心
和关注的许多问题,如太空与人类的关系、载人航天飞行的意义、“神舟”五号飞船和辽宁的关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一同了解载人航天飞行与我们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太空到底是什么样呢,人在太空中是个什么状态,人在其中能够自我控制吗?

    杨利伟(中国首飞航天员):590秒,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我突然感觉到我的身体要飘起来,我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我真的来到了太空。突然,我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感到十分难受。我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我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来到茫茫无际的太空,我看到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居住了1万多年的美丽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绕着地球高速飞行,90分钟一圈,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

    并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飞船飞到第七圈时,我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人们在电视画面中看到的你总是一个姿势,就是束缚在座椅上,那么,你在太空是否只能坐着呢?

    杨利伟:人们看到我总是束缚在座椅上,手里拿着程序在看。因为只有在这个角度,测控站才能在地面上看到我,不然监控站就看不到,首长和科技人员就会着急,在电视屏幕上就找不到我。在此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在失重的状态下操作着。

    根据飞行程序的安排,我可以在太空中休息5个多小时,但我只睡了半个小时。因为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时间太宝贵了,除了完成规定的飞行程序和任务外,我抓紧分分秒秒,尽可能多地体验在太空中的失重感受、多做一些动作、多拍一些资料。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着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你的一次首飞,成为了中国的航天英雄,你今后将会怎样?

    杨利伟:在这个庄严的场合,我想向大家说句心里话:作为首飞航天员,我只是完成了我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们每个航天员都具备执行首飞的能力。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载人航天战线上的全体同志,是那些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专家、老领导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

    39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两弹一星”到今天的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巨大的跨越。那么,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如何决策的?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源于“863”计划,决策于“9·21”那天。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在中南海听取我们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汇报后,讨论了一个上午。一致认为,搞载人航天意义重大,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把载人航天搞上去。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了一周,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1962年2月20日,美国宇航员约翰·H·格林乘坐“水星”6号载人飞船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起飞,成功实现了美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是按照前苏联及美国人所走过的路从头走起,还是瞄准先进的水平跨越赶超,一步跨越40年?

    王永志:怎么给我们的飞船定位,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经过反复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我们要不畏艰难,力争一步到位。中国的飞船一上天,就要和国外搞了四十年的飞船比翼齐飞,不相上下。

    我们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一起步就搞了三个舱段: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而且设计了更先进、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统。即便发生意外,也能让航天员安全回来,那是我们的国宝啊!

    这次载人航天没有进行动物试验,我们怎么一下子把人弄上去了?是否科学?

    王永志:要跨越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前几次的宇宙飞船,没有上过一只猴子,没有进行大动物试验。因为到2002年8月,世界各国的航天员已经有906人次上过天了,但是,人家的飞船能上人,不等于我们的飞船也能让中国的航天员平安返回,必须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的生存条件。为此,我们搞了个“拟人代谢装置”,能像人一样呼吸,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我们利用无人飞船连续试验了几次,证明我们的飞船完全可以达到3人飞行7天的供氧需求和其他生存条件。去年,有些同志还问我,前苏联、美国飞船都是先做动物试验,你怎么一下子就把人弄上去了?我告诉他们,我们的办法更科学,不会有风险。如果不创造性地工作,40年的差距,什么时候才能赶上?

    “神舟”五号飞船与前苏联、美国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王永志:我们在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走跨越发展之路。

    1962年,美国的载人飞船飞行时,为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海面上共布设了16个救援点,出动了3艘航空母舰、21艘舰船、126架飞机,出动救援人员2.6万人。我们这次载人航天飞行,在52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只布设了三个救援点,如果出现问题,我们利用飞船自身的能力,使飞船自动飞向预设的三个救援点。

    他们的轨道舱与返回舱一同返回地面烧毁,而我们通过技术改造,让轨道舱留在轨道上继续工作,继续对地球进行观测。现在杨利伟已经安全返回,而轨道舱却留在了预定轨道,并且工作得很好。传回来的遥感图像精彩极了。

    我们的飞船如何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杨宏(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我们大胆提出越过单舱飞船和双舱飞船阶段,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的设想,并很快拿出了100万字的论证报告。就这样,中国第一艘飞船的蓝图诞生了。宏伟蓝图的背后是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我们把飞船系统关键技术分解为制导导航控制、返回控制、特大型降落伞、着陆缓冲等17项核心技术,并拥有了自主产权。

    1994年,上级提出力争1998年,确保1999年发射第一艘“神舟”飞船的要求。为了“争八保九”,我们采取并行工作方法,同时研制四艘初样船,分别用于考核飞船力学性能、机械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与飞船研制配套的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的建设也并行展开。我们还把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融为一体,实现管理标准化,先后制订了650多项各类标准。

    “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为确保万无一失,飞船上的设备,我们都进行过几十次、上百次的试验;为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我们设想了108种故障模式,设计了20多种应急救生方案,每一种模式都有对策;每一种方案,都能保证航天员随时应急返回。

    “长征”二号F型火箭如何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荆木春(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长征”火箭,大家并不陌生,从1970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到今天已发展成11种不同型号、能够发射各种轨道的“长征”系列火箭,成功地发射70多颗国内外卫星。然而,作为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与它们相比,有着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

    为了作到真正万无一失,我们的设计理念有了质的飞跃,为了火箭的高可靠、高安全、高质量,我们大胆地采用了50多项新技术,攻克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这两大载人航天难题,为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是载人火箭独有的技术。他们一个是火箭的“自我诊断器”,一个是航天员的“生命保护神”。其作用是火箭在待发段和上升段发生故障时,能够自检测、自诊断,发出故障信息给逃逸系统,并能实施自动逃逸和地面指令逃逸,把航天员带到安全地点。

    火箭飞行中随时都会出现故障,故障的种类还多种多样。如何判断火箭故障,如同医生诊断病情一样需要一系列的参数和判断逻辑。国内外发生的火箭故障无法满足载人火箭的故障模式,不能提供合理的参数。根据不同的时段,我们设计了300多种火箭故障模式,并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又用4年多的时间,对发生概率最高的11种故障模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飞行仿真试验。经过分析比较,最后确定了合理的判据。

    载人航天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呢?

    高铭(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当前,在国际上,载人航天使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了更高层次,人类源源不断地从中获得新知识,研制出地球上无法想象的高素质新材料、治疗疑难病症的高效药物,发展对地观测高新技术和空间建造维修技术等等。可以说,载人航天活动及应用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我国也必须占领这个战略高地,这是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应用的目的。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安排了六大领域的28个项目,包括对地观测和遥感应用;空间生命、材料科学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天文和物理;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以及天地技术支持系统。经过11年一丝不苟、艰苦卓绝的努力,工程体制的创新和严格的工程管理,我们赢得了五艘飞船上全部应用项目的圆满成功。对地观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满足了国家的迫切需求;科学实验和探测成果硕果累累:我们获得了高质量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方法,世界上第一例由空间细胞融合得到的新品种烟草苗正在茁壮生长,液滴热毛细对流实验世界领先,空间材料、地球环境、空间天文、空间环境等各项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全面推进了我国空间科技的发展。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共飞行了21小时27分37秒,杨利伟在太空中的安全是如何控制完成的?

    席政(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主任):当火箭拖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277秒后,一直到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的21小时23分钟里,从飞船入轨到精确定轨,从飞船变轨到天地通话,从飞船调姿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从飞船返回到落点预报,地面向飞船发出的每一个指令,注入的每一组数据,关键时刻的每一项操作,都是由我们北京中心全程指挥、精确控制的。遍布国内外的10个地面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海上测量船上的所有数据,都在这里汇聚;所有的信息,都从这里传输;一旦出现意外,应急决策也将在这里产生。这次整个载人飞行全过程,我们共发出437条遥控指令,实施数据注入11次24帧近20万字节,全都作到了准确无误,分秒不差,干净利索,无可挑剔!

    确保飞船精确返回,是载人飞行任务的关键,必须万无一失。返回控制时间1秒钟的误差,就将导致地面落点几十公里的偏差,甚至会使飞船无法正常返回地面。当飞船飞行到第13圈时,北京中心迅速将返回数据成功地注入飞船,飞船发动机加温预热。在我们的精确控制下,返回舱在偏航平面内,先后两次逆时针转过90度,建立了返回姿态,制动发动机点火成功。飞船开始从太空向内蒙古主着陆场返回。稍顷,返回舱按照预设程序,先后顺利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乘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飘然而落。

    在载人航天飞行的七个系统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是否只负责下达倒计时和“点火”口令?

    郭保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站长):我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是“两弹一星”精神和“飞天”神话的发祥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这里升起,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这里飞向太平洋……在45年的艰辛历程中,我们圆满完成了1000余枚各种火箭、34颗卫星、4艘无人飞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创造了共和国航天史上波澜壮阔的十一个“第一”。

    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全新发射模式,这对火箭飞船吊装对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不能有丝毫偏差,更不能有任何一点闪失。

    火箭加注燃料的多少,决定着火箭能否准确入轨。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加注流量计中,有一部分元件是从国外进口的,一直存在着易受环境干扰的重大缺陷,直接影响燃料加注量的精度。重新设计电路,改变信号采集模式,经过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刻苦攻关,终于设计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流量计,准确地将440吨燃料,一滴不漏地一次性加注到箭体内。

    地面着陆场对整个飞行的圆满完成起到什么作用?

    姚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站长):我站是我国惟一一支航天器回收部队。卫星、飞船在哪里返回,我们就征战到哪里。飞船返回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最后阶段,是整个任务成败的最终标志。

    10月16日,是我们迎接首飞航天员回家的日子。6时04分,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太空“接力棒”正式交给我们。前置雷达捕获时间只有90秒钟,能否及时捕获目标,将直接影响返回舱的安全着陆。

    由于跟踪及时,落点预报准确,我们创造了搜救直升机与返回舱同时着陆的航天奇迹,拍摄到飞船打开主伞,缓冲发动机点火的壮观场面。我们再次把中国人的自信写上了太空。

    除了王永志、杨利伟、荆木春是我们辽宁人外,还有哪些是和我们辽宁有关的?

    荆木春:“神舟”飞船是由三个舱段连接组成,三舱之间需要连接分离装置。这个分离连接装置就是由沈阳航天星光集团公司完成的,既要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又要保证解锁的可靠性。如果不能顺利解锁就不能使舱分离,也就不能使返回舱返回地面,因此对分离解锁装置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很高。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连接分离装置,这里面凝聚了辽宁人的心血。

    高铭: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别承担了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和航天员系统,沈阳金属所还承担了应用系统空间材料的研究工作…… (文/柏岩瑛)

 
喜欢0 评分0
没钱又丑,农村户口。头可断,发型一定不能乱。 邮箱:gisempire@qq.com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