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gis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16
  • 发帖数15945
  • QQ554730525
  • 铜币25337枚
  • 威望15352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帝国沙发管家
  • GIS帝国明星
  • GIS帝国铁杆
阅读:2550回复:0

警惕地理信息行业的下滑趋势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2-06-14 11:19
<div class="resizeimg4">
<p><font size="4">作者:gis-thinker</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上周朋友帮我弄了一张WGDC的门票,抽空去现场看了一下。总体感觉是展会的包装水平已经跟厂商的水平拉开了距离,一些环节的设计上,显然是借鉴了很多业内成功会议的设置,很绚丽也很时尚。但我其实是想去听技术趋势的,更想听听有没有什么创新的观点和内容,同时给我这样一个已经不在我们行业一线做事的人一个了解行业现状的窗口和机会。感觉下来,内心的忧虑更加严重,地理信息行业的下行趋势似乎与整体的国家经济相比有了类似的走势:增长靠投资,持续成长能力堪忧。 </font></p>
<p><font size="4">首先聊聊拉动经济的三种模式在地理信息行业的反馈。目前主要都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模式,政府推广一种信息化应用,吸引地方政府、企业资金注入,这种政府采购能力带来了业内企业源源不断的订单。然而政府投资拉动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引导性的投资方向是受风向左右的,当一段时间内某种应用成为关注热点,投资也会相应较多,而一旦吸引力下降,故事老套不再具备吸引力,则投资会转向其他领域。这要求我们不停得编造更多、更新的故事去吸引政府投入。 第二是所谓的出口拉动,典型的就是东方道迩、武大吉奥的影像数据处理外包业务,靠国际市场的采购能力拉动。第三种则是消费型拉动,即地理信息服务成为必需的消费品,融入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生活之中。类似测绘数据、影像处理、政府城市管理等业务,都成为了业务运转所必需的消费。毫无疑问,从投资型到消费型的转变,从零食到正餐的变化,才是地理信息行业能否真正成为核心应用,拥有核心市场空间的关键。任何短暂的引导性投资都只能是一时的拉动举措,一旦形不成消费气候,也就无法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持续性能力。 </font></p>
<p><font size="4">回过头来看我们地理信息产业的运行趋势,也可以从以上的三个维度去分析是否运行健康:是否创造了足够丰富的投资热点,并获得了政府的青睐?是否创造了足够丰富的政府、企业消费需求,贡献持续不断的消费需求?是否能够走出去,获得国际市场的广阔订单?本文也许没有足够的数据做支撑,去严密的论证这样的结论(事实上应该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做的),但从目前披露出来的上市公司数据看,已经体现了悲观的表现。我只能管中窥豹,通过一些现象去解读这种趋势的改变。 </font></p>
<p><font size="4"><span style="FONT-SIZE: 14px"><strong>现象一:鲜见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应用点拉动市场</strong></span> </font></p>
<p><font size="4">回想几年前,还是能够有业内公司贡献丰富的应用创新点,去带动行业的发展,创造其他行业的应用趋势的。类似于网格化数字城管、警用地理信息(PGIS)等,有一些也确实发挥了作用,教育了用户,创造出了全新的应用趋势。而近几年,宣传最多的却逐步变成了共享平台、云服务这样的空洞的基础设施,更缺少如何利用这样基础实施去服务传统行业,成为其必需品的探索。原因很好理解,学习行业、深入行业是一个长期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充满风险的领域。上市公司基于业绩压力,必然不敢投入太多;而创业的小型公司,又缺乏这样的土壤和环境。几年过去了,究竟有哪些行业可以利用GIS技术做提升自己价值的事情?很多还是停留在主观臆测需求场景的阶段。 </font></p>
<p><font size="4">常见这样的句式“当……时,我们的GIS可以如何如何”。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那些通用性强,赢者通吃的领域,而缺少专注于细分领域,做深行业应用勇气。当我看到方正国际宣称自己“拥有警用地理信息”市场80%的份额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忧伤。警用行业真的就做到了渗透各个警种和业务层面吗?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是多少?而留在3S相关业务上的消费有是多少?回想曾经的PE届的朋友给我讲到山海经纬对于独立上市的犹豫,如果这样一个广阔的行业,容不下一家上市公司,究竟是行业选错了,还是对需求挖掘程度不够,没有教育出一个成熟的市场? </font></p>
<p><font size="4">而放眼其他的行业,就更稀缺了。我曾在一篇博文中提到越走越窄的上市之路,现在都需要靠业务打包才能支撑发展,单一行业,单一业务已经不足以养活好一个业内公司,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又是该喜还是该忧?GIS的概念还能吸引政府多久,当大笔投入没有换来预期收益,十二五、十三五还能带来如此多的投资吗?当共享平台、云服务平台成为过去式,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故事,吸引持续投入? </font></p>
<p><font size="4"><span style="FONT-SIZE: 14px"><strong>现象二:国家队背景的公司抢占资源,通过资质等门槛扼杀创新</strong></span> </font></p>
<p><font size="4">论坛上,我特别有感触的是某公司颇为霸气的演说,毫不掩饰自己的基因优势和数据优势,在国家、省、市三级构建一个全国性的销售服务网络。面向怎样的市场呢?其实瞄准的还是已经存在的市场,并没有做大蛋糕。业内其他企业通过数年努力,教育客户形成了一个共享服务的消费需求,然后该公司利用手中资源直接将这个细分领域的总市场价值从几亿元砸到几千万的水平。没有能力创造新的采购需求,却实际利用手中的资源优势将已经存在的市场通过低价抢占市场份额。 </font></p>
<p><font size="4">另一家公司则宣称自己在某一领域是“唯一合法”,独家获得了某项经营许可资质。公平的说,通过许可资质的壁垒实现行业准入的做法,我并非不赞成。但是这种资质准入往往都是在行业已经获得千亿级市场规模,以及业内涌现数家明星公司的前提下才这么做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网络游戏的经营许可资质是在如何的背景下产生的,支付牌照是在多么大的市场空间下才孕育而生? </font></p>
<p><font size="4">而我们的地理信息产业是怎么做的呢?刨除传统的数据测绘类业务,以软件和互联网服务这种新型的产业业态,目前国内每年的整体采购需求不足30亿(可把目前所有行业上市公司每年业绩数据加总,再加上未上市中小公司的总收入),叫嚷的最凶的互联网地图服务和LBS服务,全行业都是亏损,盈利模式未名。这样一个行业属性处于新生儿状态的模式,却被打上了动辄千亿产值的标签,设立了极高的行业准入资格完全不透明的运作体系,直接将行业外的中小型创业公司排除在外——难道这种局面就是我们主管部门所希望看到的吗? </font></p>
<p><font size="4">从一开始,我就认为类似互联网地图服务,LBS这些根本不可能成为业内的救命稻草,也不能作为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最好的局面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而如今,恐怕墙外的花也想不起来了。你能想象,现在采集一个路边餐馆的兴趣点,开放给社会去服务,是需要甲级测绘资质来做的事情;你又能想象,开放一个地理信息服务类的API调用服务,是需要考一个“安全审校”的证书,而且这个伟大的证书很久才开一次班,并且中小公司会被无缘无故的不及格拒绝发放。貌似这些充满着创意、灵感和想象空间的伟大服务,将只能由这些拥有资质的大公司开展。实际的局面确实大公司无法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小型公司却无法进入到这个行业。看看我们的所谓行业WGDC,有多少中小开发者,有多少个人开发者?甚至是有多少开发者? </font></p>
<p><font size="4">放水养鱼的道理并不高深,但打着扶持行业的旗子,却在做扼杀行业创新的事情;坐拥国家赋予的数据资源,不去想如何服务大众,却只是差异化得提供给关联公司变成一种核心市场竞争力。此种局面只能造成行业越做越小,越做越局限,演绎一出国进民退,万马齐喑的独角戏。 </font></p>
<p><font size="4"><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现象三:富有创新精神的产品生存状态堪忧</span></strong> </font></p>
<p><font size="4">导航软件、在线地图服务,LBS APP,街景地图,3D数字城市,动态交通……这些关键词构成了过去几年在地理信息产业中涌现的创新产品,不说其市场表现如何,但从产品本身而言,都纷纷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理信息产业未来的乏力想象空间。充斥在各种论坛上的云计算被无数次的提及和重复,但其业务实质和内容跟三四年前并无太大的变化。新的产品并没有获得市场广泛和认知,推广并使用这些新产品依然不存在一个可靠、完整的产业链支持。这反映了行业整体的创新现状和投入现状,正是因为没有足够数量的活跃思考者和开发者,没有足够多的新概念应用产品,让人无法寄望于5年后,10年后,会涌现怎样颠覆人想象空间的概念出现。各个公司所谓的研发中心,所谓的研究院,也不再有精力去做技术的创新探索。 </font></p>
<p><font size="4">在大会现场我发微博问大佬:仅今年业内还有什么真正的技术创新吗?在一个技术大会上,依然看到的是乏味老套的厂商产品介绍,我不禁深深的忧虑。我为什么如此关注于创新产品的信息?因为这代表了未来的可能性,代表了未来我们将卖怎样的产品给客户。 </font></p>
<p><font size="4"><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现象四:业内从业人员的精神状态不佳,怀疑与迷茫氛围充斥</span></strong> </font></p>
<p><font size="4">而说到底,还是从业人员的素质、精神状态。回想一个多月前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大会,你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气息,一种按耐不住的创业冲动和热情。如果一线的从业人员疲倦了,迷茫了,那我们就需要反思我们的行业是否带给了他们梦想和期待。看似热闹的会场,很多是在考虑要不要进入这个行业,而是否要走出这个行业;我们的大佬也在演讲中表达了对这种苦逼生活的无奈与茫然,甚至用了“如果你爱他,……;如果你恨他,……”这样的句式。当我跟一些业内朋友聊天,言谈中大家不是在兴奋得交流哪些未来可能成功的领域,更多的发泄对于某些公司的愤懑和不满。如果说地理信息产业第一代的创业者通过10年的努力,将这个行业推向了市场,实现了产业化;那么第二代、第三代的从业人员需要有更多更新的理想,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与财富增值。我们的行业同样要有这样的胸襟和魄力去吸引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加入进来,这才是朝阳型行业的特征。稍微有一些经验和具备一定才华和素质的人,基本都转型去做其他软件,去做互联网,这背后不单单是一个薪资水平的问题,更是一个理想缺失与梦想遗失的问题。从业人员的低端化和流动化,让地理信息服务加速了退出了高端应用和主流服务,最后彻底变回到测绘的本质:依靠劳动力和先进设备创造价值的低附加值行业。 </font></p>
<p><font size="4">而这些,是我们十年前入行,怀抱着梦想去改变世界的人曾经的期待吗? </font></p>
<p><font size="4">2012年,是中国经济困难的一年,也恐怕是地理信息产业转折变化的一年。增长背后有其过往的惯性,但势头发转的压力也渐渐闪现。作为每个产业从业人员,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公司高管或者主管政府部门的领导,是否也冷静思考一下,做点什么呢? </font></p></div>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