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erect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3-10-16
  • 发帖数2827
  • QQ
  • 铜币14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1508回复:0

中国遥感大事记1987(2)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11-18 09:52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入遥感中心
1987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要求,国家科委同意,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遥感中心地理信息系统部的名义加入国家遥感中心。对外名称为:Department of GIS,Nation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of China。加入国家遥感中心以后,其原行政隶属关系和经费管理渠道不变。

空间遥感技术综合应用预测及效益分析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1987年12月,由国家科委新技术局、国家遥感中心主持,在北京召开了“空间遥感技术综合应用预测及效益分析”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主要遥感部门和单位的近50名工作在第一线的专家、教授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就空间遥感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遥感技术效益以及我国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形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看法。

上海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完成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历时6年,于1987年12月完成了上海市滩涂土地资源、植被资源、动物资源等的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其中海岸涨坍速率的估计为护岸围垦及其它沿岸工程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成果198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卫星处理系统
1987年由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承担的中国气象局“短、平、快”项目《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卫星处理系统》,1989年获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开发了NOAA系统卫星HRPT数据的接收、处理系统,其中包括数字资料进机、存盘、预处理、初级产品加工处理,专业产品处理如积雪监测、林火监测、植被检测等。该系统在全国第一家研制开发了基于微机的极轨卫星资料处理系统,大大的提高了气象卫星资料在省级应用的可能性,该系统先后推广到西藏和杭州的某单位,取得了可喜的效益。

四川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系列化研究获奖
1979-1986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经过7年的努力,完成了“四川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系列化研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夹江县、二滩电站周围地区和攀西地区为研究区,取得了四川省不同地形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在MSS、TM图像上的波谱显示和形状差异的基础性成果以及成图和评价的技术理论方法,为四川省全面开展土地资源及利用普查和详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此期间,在四川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的支持下,编写了“土地利用遥感调查与制图”教程,为四川省举办了多期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普查和详查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成果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浙江省遥感目视土壤解译与制图技术研究取得成果
农业部和省科委下达的航卫片影像目视土壤解译与制图技术研究,是由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承担,运用航空相片、SPOT、TM和MSS卫星图像等遥感资料,经过12年的20多项特殊设计的试验,取得了综合遥感和非遥感资料进行土壤解译与制图的成套技术的系列成果,明确MSS、TM和SPOT卫星图像资料分别能满足比例尺≤1:20万、≤1:5万和1:2.5万的土壤调查制图精度要求,土壤可判率75~95%,准确率90%左右,重复率>75%;而>1:1万比例尺的土壤调查与制图要用相应的航片,土壤可判率73%以上,准确率>83%,重复率>70%,解决了土壤图的精度差和重复性差的国际性技术难题,提高了土壤图的可信性和实用性。该项成果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全面推广应用。1987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川江流域土地利用与营林土地潜力遥感调查和分析
1987-1990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开展并完成了“川江流域土地利用与营林土地潜力遥感调查和分析”,属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与评价”子课题。该项目以遥感技术为支撑,通过对研究区MSS、TM和SPOT卫星相片处理、解译和分类,结合野外考察和现势资料的补充,编制了138幅1∶20万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图,面积15万多km2,对川江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和营林土地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评价,川江流域林业用地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57万km2,全研究区林业用地面积可达7.28万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6.88%。川江流域林业用地潜力很大。专题图件、数据和研究评价等成果已被林业勘测设计、长防办和国土规划整治等部门采用。“川江流域土地利用与营林土地潜力遥感调查和分析”成果获199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土普查卫星像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中的应用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国土卫星像片在铁路工程地质选线中的应用研究” 是国土普查卫星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调查的应用研究”项目专题之一,由铁道部、航空航天部资助,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航天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参加,1987年启动,1988年完成。

该专题以拟建中的德州至东营铁路为实验对象,对国土普查卫星遥感数据在铁路工程地质选线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影像评价、图像处理方法、解译成果与岩土采样实验室分析对比、应用方法等,并对拟建中的德州至东营铁路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遥感分析与评述,提出了工程地质选线意见。研究成果对于国土卫星遥感资料在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为铁路遥感勘察提供了新手段,同时也为我国资源卫星传感器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参考。该项目1993年获航空航天部一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遥感图像机—地实时传输系统研制成功
遥感图像机—地实时传输系统是“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的子专题,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承担研制,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和大量的应用飞行试验,于1990年9月研制成功。

遥感图像机—地实时传输方式,是将图像传输技术和遥感技术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实用化的监测体系。正式将图像传输系统用于洪水灾情监测在我国是首次进行,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已建成了一个灾情的监测体系,在1990年“防汛遥感应用试验”成果鉴定中,对本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机载遥感监测在传感传输方式、传输距离和实效上逐年有创新,在技术难度、应用效果上,循序渐进,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在总体技术应用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重视。”

系统的技术设计,从设计思想、实施的技术路线都放在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应用可靠上,为此在系统设计中采取了先进的电子技术及工艺,在实施技术路线上,采用数—模兼容体制及中频调制技术,系统配置上采用低噪声前置放大、高增益天线技术,结构采用模块化,形成了实用的完整配套系统。

该系统已在我国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领域中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项目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第73项“遥感技术开发”,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列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研究课题,这标志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入了国家规划。该课题内容包括江河洪水险情预报与灾情对策、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与标准化研究等内容。这项研究为我国GIS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喜欢0 评分0
[face=隶书]
强极则辱 情深不寿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fa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

返回顶部